台州市椒江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1; 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 318000 浙江 台州
【摘要】随着椒江城市化的进程,太和山被逐渐蔓延的城市建成区包围,由“城郊之山”成为一座“城中之山”,上山道路的连续性被隔断破坏,山体环境呈现颓败之貌,渐失活力和亲近感。本文就如何实现太和山的地域再生进行研究,为同类型城市森林公园提供一些发展思路。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策划;太和山
项目位置
太和山位于台州市椒江区中部,西北部为东山(东山公园),北临椒江,西南方向有枫山、白云山,往西约2公里处有凤凰公园。
太和山山体面积约133.96公顷,内部景观绿意浓浓,且坐落着明珠里与水仓里两座水库以及南门河,具有非常良好的自然景观优势。
项目认知
太和山周边均为现状建成区,常驻人口约23万人。作为老城区,太和山周边缺乏大型公园、文化旅游设施、集中商业设施以及社区服务设施等,太和山及其周边区块的改造提升,可从根本上改善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的现状,极大的提升椒江区乃至台州市区的服务水平。
2.1 文化资源
地名演变:太和山又名翠环山,相传此山为女娲娘娘补天时的立足之地,后来女娲又在此山讲经说法,使天下太平,后世人称为太和山。
太和山塔:太和山塔以山得名,《海门志稿》记载明初刘伯温点基所造,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翠环双峰为海门八景之一,其后圯坍。1986年出版的《文物考古资料》卷五记载,该塔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县丞刘汝达重建,后被艚人以捕鱼不佳为由拆毁。现塔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台州知府重建,台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姑井:在城外南河东,水清可爱。传说有四仙女现于此。
2.2 存在问题
空间割裂:目前太和山与周边区域已形成割裂,联系不够紧密,区内土地资源未充分利用,未与周边区域形成一体化的整体发展格局。
交通不便:周边道路宽度不够,无法满足车辆通行;内部道路较少,缺乏有机连接,断头路较多;停车设施较为缺乏。因此,太和山周边的道路系统需要重新梳理,增强的可达性。
生态破坏:资源浪费,有待整合。太和山区域山体、绿化以及水体资源较为丰富,但资源利用率较低,山脚山体破坏严重,需要加以整合、修复,形成生态网络,打通景观通廊,达到显青山、露绿水的效果。
用地饱和:位于老城区,老城区需采用存量规划思路,再根据规划指标,刚弹结合、灵活多元的完善区域的配套设置,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生态需求。
文化缺位:没有形成自身特点及特色风貌,具体表现在没有充分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及相关的产业文化、康养文化。标志性空间不明确,区域风貌单调。应打造太和山特色的场所感、归属感及文化植根性。
目标定位
本次太和山城市森林公园的目标定位为“老城新境、太合福地”,打造集文化、运动、教育、休闲、餐饮、娱乐、养生为一体的大型山体公园,台州市独一无二的文化休闲高地,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亮丽风景线。
“新”:从边缘成为未来的文化锚地。太和山的规划建设是实现老城文化再生的历史需求,是城市文化新坐标,城市休闲新象限。
“境”:“一江两岸”战略支点。一江两岸”作为台州的城市之眼,已在葭沚片区如火如荼的进行,太和山区块可作为新的战略支点,以此将“一江两岸”继续向东推进。
“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启动区。太和山作为椒江区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的启动区可极大的改善椒江区的生态景观环境,成为城市双修的标杆工程。
“福”:改善民生、提升市民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太和山及其周边区块的改造提升,可改善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的现状,极大的提升椒江区乃至台州市区的服务水平。
发展思路
4.1 植入理念
由营造山居生活、融入当代精神、融合东方美学景观、打造休闲活力之山为切入点,利用当地的“山、园、塘、谷”等自然空间资源,试图将“艺、食、住、游、购、娱”六种生活文化活动,与自然相处哲学,编织成一个太和山公园的生活系统。
4.2 资源整合
结合自身生态资源与文化特质,配合区域周边山体、公园、江河等自然元素,将太和山建设成为集生态旅游、文化教育、休闲养生等特色于一体的太和胜地。
太和山强劲的旅游功能及由此带来的自身发展,将极大的刺激区域经济的繁荣。为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推进合作,打造区域游旅品牌,应加强与周边旅游的对接交流,实现“品牌共塑、要素共建、线路共组”的老城旅游新局面。
4.3 强化交通
构建道路网络,加强太和山与老城区、海门卫城的交通联系,提升整体可达性,打通太和山路,以疏港大道为主要对外交通,在山体东南角增加一个车行出入口,为主要车行出入口,其他两个为次要出入口,在半山腰形成车行环路,并设置两个生态停车场。梳理内部交通体系,规划合理的道路结构,建立与沿海高速及台金高速之间的道路联系。
4.4 生态修复
显山:修山体——挂网客土复绿、喷草+植灌木+爬藤、种植槽+速藤屏;复林相——两添(添色彩、添层次)、两补(补绿树、补灌木);理坟山——四大整治措施(拆、整、挡、迁)。
露水: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洪水、抓节水;滨水空间——提活力,挖掘南门河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以硬质阶梯护岸为主增加多层滨水平台和活动空间驳搭配水生植物,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
融绿:揽山入城,见缝插绿——充分利用山体及周边闲置地建设生态公园,围绕河道和水库建设小型绿地广场;营造网络——沿主要道路、人行道以及主要河流建设城市绿化景观带,连接各类各级公园绿地,打造城市绿化网络、完善绿地系统。
4.5 艺术介入
与艺术“联姻”,已经成为了当下许多城市发展的重点。除了能感受到艺术观光业带来的可能性以外,城市也更能发挥城市本身的特质。在太和山根据相关主题进行记性创作,创作完成后的所有作品由太和山展示。旨在提供一个国际化的艺术创新和实践的平台,为国际间当代艺术对话创造机遇。同时,为外国艺术家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融入中国当代艺术情境带来机会。
功能意向
旅游服务中心:具有辨识度的旅游服务中心突出,为太和山森林公园提供服务,包括公共设施、购物、便利设施和游客中心。营造一个数字化、共享型的旅游平台。
太和新天地:选址于核心地带,东接水仓里水库以及太和山,设计引入一个连续的花园绿地平台,向山脚延伸,营造一个具有山水韵味的文化交流空间。是整个社区中充满活力的地带,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活动和事件。
主题步行街/社区商业:步行街连接贯穿海门卫城的南北向道路——南新椒街。以新中式建筑为建筑风貌,营造步行可达、高效复合的空间布局。不同层面的空间、各种建筑功能混搭,以促进功能空间之间的交叉性和多样性,同时将大量的地上空间留给大众,方便其进行各种活动。
花园度假村:以围合式建筑,形成一个养生养老小聚落。设计各栋楼间保留有充足的空间。在开阔空间内充分利用场地地形进行景观美化,营造花园式度假区。
生态社区:突出社区生态环境的绿色立体,社区功能的复合共享,营造友好的儿童社区、人文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