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① 鞍山技师学院 ② 辽宁 鞍山 114000
摘要:机械加工产业是辽宁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是现今中、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一种新模式,从专业与产业的关联点进行有效对接。通过遴选专业、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等对策,构建了基于区域工程机械产业链的中职“一核多元”专业链体系,助推区域特色产业链转型升级和学校专业的协同发展。本校“以市场为依据”,将工程机械产业链与专业链及对应的人才培养联系在一起,实现“三位”共同体,为整个机械加工产业链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本文围绕工程机械产业链“一核多元化”专业体系与校企“双主体”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构建的成效和特色展开研究。
关键词:机械加工产业;中、高职专业链;构建;成效
1研究背景、目标和思路
1.1研究背景
辽宁省鞍山市是全国有名的钢铁城市,机械加工产业是鞍山市的支柱产业,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鞍山技师学院(冶金装备制造分院),以地方支柱产业-机械加工业为目标,构建了对接工程机械产业链“一核多元化”专业体系与校企“双主体”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实践,校企共构工程机械产业链与专业链及对应的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共同体,围绕地方产业链来进行专业设置与建设,从而提高专业和产业的吻合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为鞍山市机械加工专业产业链提供良好的服务。
1.2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设想构建服务于工程机械产业链的中职专业链及其对应的校企“双主体”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共构基于服务工程机械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链,共商专业链服务方向,实现工程机械产业链与中职相关专业链的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共构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提高学生对专业持续渐进性学习的兴趣。通过校企共编产业链项目课程及校本教材,专业化“链式”实训基地,学校和工厂穿插学习、实训,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工业造型设计专业为核心,建设工程机械设计特色专业群;以数控专业为核心,建设机械加工特色专业群;以电气专业为核心,建设以电器安装与维修特色专业群;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建设以“智能化”为特色的营销特色专业群;以汽修专业为核心,建设工程机械运维特色专业群,实现生产过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特色群。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质量监控系统的完善方法,建立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专研的能力,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1.3研究思路
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是现今中职教育产学结合的一种新模式,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冶金装备分院(鞍山技师学院)以社会发展及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立足地方工程机械业,产教深度交融,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教学与生产并举,服务地方经济”的改革实践思路,学校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校企共构基于服务工程机械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链,共商专业链服务方向,共构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共编产业链项目课程及校本教材,共建数控、机电一体化、钳工、汽修等工程机械的专业化“链式”实训基地,共研运输设备的机械维修、共组“链式”教师团队、跨界研发团队,共育技术技能人才,全程为工程机械(举例:挖掘机)产业链提供人力资源、技术、培训一体化服务,建立评价系统等,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及就业率,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对接,助推鞍山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挖掘机为例产业链与专业链及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系图
2主要成果
2.1构建了基于服务工程机械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链
2.1.1专业链建设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
专业链建设方向直接聚焦于产业和职业岗位上,专业优势全方位对接和服务产业链,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特,特我优”的专业建设特色,助力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2.1.2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最容易形成“两张皮”现象,即教的在实际生产中用不上,用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教。专业建设过程中将会按照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核心
课程设计,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生产过程,在生产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真正实现“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学习过程生产化”。
2.1.3 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根基在于找到职业工作岗位、岗位群和职业标准。职业标准源于企业,源于产业,依托产业链来重构课程体系和开发课程,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
2.1.4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对于产业链下的企业,不同的岗位都会有不同的职业资格要求,证书就相当于准入门槛。从产业和企业中了解职业工作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应关系后,才能根据职业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专业教学,并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2.1.5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每个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产业链下工作的职业人,在岗位需求知识不断更新的大环境下,更愿意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适应岗位的新需求。
2.2 创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开发项目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
针对机械工程产业链主要工作岗位,关联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发项目课程,在真实的机械工程生产经营环境中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探索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交替在企业和校内进行,职业资格标准和产业生产经营实战的成绩纳入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使教师真教、学生真学。
2.3探索构建了“分段培养,工学交替”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链专业在教学组织上,依据机械工程特点和进行进行分段培养。学生
50%时间在学校进行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学习与实训50%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训。“分段培养,工学交替”形成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格局,让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2.4构建了基于机械工程生产过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机械工程专业与鞍山云联传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同构建基于机械工程生产工艺过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配套课程体系,开发编写了《机械造型设计与加工指南》《数控车加工与编程》《数控铣加工与编程》《车削加工技术》《机修钳工技术与技能训练》《汽修技术与技能训练》《电气设备控制与维修》等6门主干专业涵盖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训指导书、实训报告、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测试习题、考核评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仿真实训、网站资料等多种介质融合的立体化项目课程及校本教材。
2.5构建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工程机械人才培养模式考核与评价体系
对于对接产业链的工程机械人才培养模式考核与评价体系,可以借鉴360度绩效考核方法,构建考核指标,见图2所示,产业链企业、学校等不同评价主体全方位、综合的评价考核学生。只有确定好正确的对接产业链考核指标,考核与评价才能有效的进行下去。
图2 360°评价反馈
工程机械产业链“一核多元化”专业体系与校企“双主体”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构建已初见成效,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很大提高,就业率100%且供不应求,在鞍山云联传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学生实现了科技研发、工厂管理、高技能人才三个不同层面的就业,从而为鞍山的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荣,姚松,李向辉.中职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3):34-4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