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县人民医院 , 山东济宁
272600【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X线、CT、MRI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3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均先后接受X线、CT、MR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MR阳性率高于X线、CT,且CT阳性率高于X线,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时,MR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和X线,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诊断;X线;CT;MR
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较大的危害性,病情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患者丧失髋关节功能,极大降低其生活质量。不过,在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早期时,并无典型的症状表现,不利于相应治疗的尽早开展。为寻找具有较高准确率的该疾病早期诊断方法,本研究以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X线、CT、MR检查,对比检查结果,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83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男56例,女47例;年龄31~65岁,平均(45.3±3.6)岁;病程1~7个月,平均(2.8±0.6)个月。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最终经病理检查证实;(3)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影像学检查无法开展;(2)合并其他部位肿瘤且已经转移;(3)伴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
1.2方法
X线检查:仪器采用Philips DR拍片机,分别于标准外旋位、正位、内旋位拍摄影像。
CT检查:仪器采用GE Prospeeb 2层螺旋CT机,层间距、层厚均设置为3mm,嘱咐患者仰卧,髋臼至粗隆例应用横断位容积扫描,观察经骨窗和软组织窗进行,必要时,开展MPR多方位观察。
MR检查:仪器采用SYMPHONY 1.5T和MAGNE-TOM-SKYRA 3.0T核磁共振仪,扫描先常规进行,将冠状位T2WI、横轴位T1WI图像获得,T1参数TE、TR分别设置为23ms、623ms,T2参数FOV、TE、TR分别设置为380mm、85ms、3000ms,采集共进行2次,层间距、层厚分别设置为0.6mm、3mm,偏转角150°。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利用 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MR阳性率高于X线、CT,且CT阳性率高于X线,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X线、CT、MR检查结果比较
| n | 阳性(例) | 阴性(例) | 阳性率(%) |
X线 | 83 | 38 | 45 | 45.8*# |
CT | 83 | 55 | 28 | 66.3* |
MR | 83 | 77 | 6 | 92.8 |
注:与MR相比,*P<0.05;与CT相比,#P<0.05。
3讨论
临床上,30~60岁男性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主要发病群体,外伤、酗酒等因素导致的股骨头血运受阻为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而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后,会导致骨髓造血细胞、骨细胞活性死亡,使塌陷、变形、碎裂出现在股骨头中,并引发髋关节功能障碍,如能在病情发生早期准确诊断,利于相应治疗的及时开展,进而有效的控制病情,促进关节正常功能恢复[1]。目前,临床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时,主要采用影像学检查,常用检查方式包含X线、CT、MR,这三种方式的检出率不尽相同,且各具优缺点。
X线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临床中,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费用较低的优势,不过其影像分娩率较低,诊断坏死结构时重叠现象容易出现。因此,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X线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本次研究中,X线的阳性检出率为45.8%,明显低于CT和MR。从影像上看,该疾病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2]:(1)在病情早期,斑片状骨质硬化出现在股骨头承重区域,内骨模糊不清,并小梁增粗,多出现在股骨头外上部;(2)不连续的表现出现在关节面,小囊状透亮影清晰的出现在硬化位置或边缘位置,且无规则;(3)新月状的透亮影出现在皮质下。
CT检查时,关节面塌陷、软骨骨折等异常的病变表现能够发现,但当患者伴有水肿等症状时,检出率会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阳性率为66.3%,高于X线检查,但低于MR检查。在影像方面,该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现:(1)早期时,会发生骨硬化或增粗,呈现为斑片状或星芒状;(2)中期时,小囊状病灶出现在股骨头内部,且为弧线样、密度减低,同时,条带状的骨质硬化带出现,有透亮影存在以硬化区当中,或出现在硬化区周围,呈囊状、条带状;(3)晚期时,意义变性、股骨头碎裂为主要表现,皮质下呈新月装,退行性的关节变化可以看见,塌陷微微发生于关节,且骨小梁发生微细骨折。
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检查方式中,阳性率最高的是MR,可达到92.8%。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检查时,以骨髓细胞、骨缺血为主要的病理基础,水肿、坏死发生于骨髓细胞,显著升高坏死位置的含水量。发病早期时,基本未破坏病变位置的骨结构,行MR检查后,有异常表现的是T1信号和长T2信号。同时,MR检查可多方位的观察病变部位,对于软组织,也具备较高的分辨率,可获得更加丰富的图像层次,再加上多序列的检查参数,将大量的诊断依据提供给临床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3]。在影像方面,该疾病早期时变形不会发生于股骨头中,关节囊、关节间隙都有着正常的表现;股骨头前上缘中,局限性线状影或片状异常信号能够见到,或均匀,或不均匀;T1检查时,线样的低信号出现在骨松质内,T2检查则表现为高信号和略高信号,“双线征”清晰可见。
综上,临床上,X线、CT、MR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时,各自具有独特的影像特点及优缺点,且这三种检查方式的阳性率各不相同,最高的为MR检查,其次是CT检查,X线最低,同时MR检查敏感性非常高,无电离辐射,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农远海.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05):886-888.
[2]杜石伟.X线、CT和MR检查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08):109-110.
[3]夏文军.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研究[J].大医生,2018,3(06):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