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江阳区妇幼保健院,四川省泸州市 646000
现今,常用的新型镇静药有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等,相比一般镇静药,该新型镇静药具有呼吸抑制效果弱、成瘾性小等优势。但临床应用中若使用不当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例如镇静不足,易引起患者躁动、机体不协调、意外拔管、焦虑等不良事件。而镇静过度,则会增加重症病人的病死率,所以合理使用各种新型镇静剂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来比较一下临床上常用的新型镇静药,以帮助各位更好的选择镇静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一、何谓镇静药
镇静药属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类药物,小剂量用药能让患者处于嗜睡状态或者安静状态种,即是我们所说的镇静效果。而大剂量用药能起到生理性催眠效果。在临床中,使用无创呼吸支持无法满足病人后行气管插管时,或者患者烦躁不安插管比较困难,或病人意识清醒但无法忍受插管刺激时,则会使用到镇静药,以提升病人舒适度或者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除此之外,镇静药物还能改善患者的疼痛感与负面心理状态,例如恐惧、焦虑、不安、紧张等,且此药物也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必备药物,合理选择镇静药能给患者精神提供一定的帮助,为此,需根据每种镇静药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比较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咪达唑仑等新型镇静药
(1)药理:①右美托咪定是α2受体选择性的激动剂药物,能达到自然睡眠的镇静效果,具备利尿、镇痛、抗焦虑等效果,首次用药剂量在1ug/kg,注射10分钟之后需减慢输注速度,而维持剂量在0.2-0.7ug/(kg.h)之间,输注药物10至15分钟能达到峰值,而清除半衰期是2小时。②丙泊酚是一种短效、烷基酚、静脉镇静药,具备一定的催眠、镇静效果,首次使用剂量5ug/(kg-min),而维持剂量在1-4mg/(kg.h)间,输注药物30至60秒能达到峰值,而清除半衰期是1-7小时。③咪达唑仑属于二氮䓬类短效镇静药,活性代谢产物是4-羟基咪达唑仑、1-羟基咪达唑仑等,具备抗焦虑、肌松、镇静、抗惊厥等效果,首次剂量在0.01mg/kg至0.05mg/kg间,而维持剂量在0.02-0.1mg/(kg.h)间,输注药物15至60分钟能达到峰值,而清除半衰期是1.5-2.5小时。
(2)代谢与排泄:右美托咪定镇静药能完全被生物转化代谢掉。而丙泊酚、咪达唑仑能被肝脏代谢掉。但这3种镇静药均是经过肾脏排泄。但在血浆蛋白结合率方面各有不同,其中右美托咪定镇静药血浆蛋白结合率约是94%,而丙泊酚镇静药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8%,咪达唑仑镇静药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5%。
(3)不良反应:①心血管系统:右美托咪定镇静药有可能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心动过速、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而丙泊酚有可能引起心动过速、心力衰竭、低血压、心脏停搏、心动过缓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咪达唑仑镇静药有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心动过速、血栓性静脉炎、心悸等心血管系统不良现象。②神经系统:右美托咪定镇静药易引起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神经痛、幻觉、头昏、妄想、头痛等。丙泊酚镇静药引起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比较少,仅表现为头痛。咪达唑仑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比较多,表现为嗜睡、共济失调、谵妄、感觉异常、头痛等。③呼吸系统:右美托咪定不会对呼吸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能保护各器官功能,例如心、脑、肾等。而丙泊酚镇静药会对呼吸系统产生抑制。咪达唑仑对呼吸系统产生抑制时,仅表现为呼吸困难、喉痉挛、过度换气、呼吸抑制等症状。④胃肠道反应: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咪达唑仑等3种新型镇静药均会引起呕吐、恶心等胃肠道不良反应,除此之外,右美托咪定药物还会引起腹泻、腹痛等胃肠道不良症状。咪达唑仑会引起腹部不适、腹胀等不良反应。⑤其他:咪达唑仑镇静药会引起血糖紊乱、电解质紊乱。而丙泊酚则会引起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横纹肌溶解、心脏衰竭、肾衰竭等不良反应。咪达唑仑还会引起皮肤红肿、乏力、皮疹、眼球震颤、复视等不良反应。
(4)禁忌症:右美托咪定镇静药不适宜对本药过敏的患者。丙泊酚镇静药不适宜16岁以下的儿童、1个月以下全麻儿童、休克病人、低血压患者等。咪达唑仑镇静药不适合重症肌无力、精神分裂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抑郁症、严重肝功能、心肺功能不全等患者。
咪达唑仑镇静药与劳拉西泮药物比较相似,具备排泄快、半衰期短等优势,但若长期使用此药物会延迟病人清醒时间,且大多数患者清醒之后还会再次入睡,且睡眠程度比较深,较适合短期镇静的病人。丙泊酚属于烷基酚麻醉药,不溶于水,具备作用短、起效快、镇静程度易控制、停药之后苏醒比较快、没有药物蓄积等优势,但对呼吸、心血管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等现象,较适合快速苏醒、快速镇静的病人。而右美托咪定是一种中枢性抗交感效果的镇静药,具备谵妄发生风险低、自然镇静、无呼吸抑制、血流动力学稳定、易被唤醒等优势,但最多可应用24h。每种新型镇静药都有各自的缺点与优势,需根据患者的意愿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镇静药,才能保证患者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