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双矿医院 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分析经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影响。方法:应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本研究中抽选的9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上述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对照组患者接受后路椎体形成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经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可观,具有进一步推广实施的价值。
【关键词】:经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骨折;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
脊柱骨折在骨科临床中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主要因车祸、地震以及高处坠落高能量损伤所致。近年来,脊柱骨折的临床发病率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发展而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由于脊柱毗邻脊髓,发生脊柱骨折以后,患者极可能出现不同程度脊髓损伤,程度轻者可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程度重则可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脊柱骨折的主要措施,但是不同手术方案所获的临床疗效各不相同,为此临床医务人员需要结合脊柱骨折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开展合理的手术治疗措施。本文主要分析为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经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具体研究内容阐述如下。
1资料、方法
1.1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抽选于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中,共90例(2019.9-2020.4),对照组、观察组各占45例。
对照组:依据性别,男性例数占23例,女性例数占22例;年龄范围(33-64)岁,年龄平均值(49.13±2.96)岁;依据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患者占29例,压砸伤患者占6例,高处坠伤患者占10例。
观察组:依据性别,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5例、20例;年龄范围(35-62)岁,年龄平均值(49.25±2.89)岁;依据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患者占25例,压砸伤患者占7例,高处坠伤患者占13例。
两组脊柱骨折患者的资料数据相比,P>0.05。
纳入标准:经过X线检查、CT检查确诊为脊柱骨折的患者;同脊柱骨折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的患者;精神状态、意识状态正常,可配合手术及治疗操作的患者。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者;属于病理性骨折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后路椎体成形术治疗,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俯卧位,在定位以后,给予局部浸润麻醉,借助C臂机的引导,于伤锥压缩严重侧椎弓根钻孔,取专用椎弓根穿刺套管针置入,取硫酸钙和固化液调和物注入,所有手术操作均在C臂机的引导下开展,于患者椎体后壁注入混合液以后,停止用药,在液体凝固以后,将穿刺针拔出。
观察组患者给予经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俯卧位,实施全麻,悬空处理患者的腹部和胸部,将脊柱骨折位置作为中心,利用椎弓根对四周的骨壁进行探测,借助X线透视机的辅助,依据患者骨折损伤情况,取后正中线入路,利用C臂机的引导将椎弓根螺钉置入(4枚),利用固定物横向拉力促进伤锥高度的恢复,在切口位置建立负压引流。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脊柱骨折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应用Fugl-Meyer评分法进行评定,满分一百,以得分越高代表越占据优势。
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满分一百,以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能力越强。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及处理本研究中的相关观察指标数据,以均数±标准差代表两组脊柱骨折患者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代表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同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更高,P<0.05。
表1:两组脊柱骨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情况相比(n=45,分)
组别 | 运动功能评分 | 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
对照组 | 71.45±2.26 | 74.09±2.28 |
观察组 | 88.63±3.56 | 90.35±3.63 |
t | 27.33 | 25.45 |
P | 0.01 | 0.01 |
3讨论
脊柱骨折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骨折类型之一,该疾病的发生同外界暴力之间有密切关联。脊柱骨折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活动范围受限和脊柱疼痛表现存在,对其正常生活与工作均存在严重不良影响[2]。
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脊柱骨折的常用措施,而后路椎体成形术虽然可以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但是存在手术操作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高等缺陷,且该术式无法获得确切的远期疗效,使得其临床应用受限。
经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可以将患者的伤锥负重减轻,在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可以将椎体高度远期丢失情况减少,且可以有效控制脊柱前中柱的应力负荷,对骨成型具有良好的诱导作用,更利于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3]。
本次研究中,接受经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接受后路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该研究结果提示,为脊柱骨折患者开展经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可观,其对患者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而言具有积极作用。可能由于该术式可以固定脊柱前、中、后柱,提升力学的稳定性,改善Cobb角。与此同时,该术式可以将患者脊柱骨折损伤的情况纠正,且有利于术后运动功能改善,对术后生活能力的恢复以及预后等均有利。
总而言之,经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于今后临床中。
参考文献:
刘飞俊, 楼超, 金康涛,等. 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的短期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05):414-420.
闫崇超, 曹硕, 金浩,等.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 19(08):1526-1528.
李海燕, 郭金光, 樊丽超,等. 后路经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术在A型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 v.48(0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