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漫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 "生活化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漫谈

夏萍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 638000

摘要: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将实现“生活化教育课堂,让学生获取源头的知识涵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来开展,给学生优质的教学关怀,让他们感受到道德与法治与自身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重点谈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 ,为教师的教学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一、通过引入生活案例实现教育“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科学合理的生活化案例,案例一定要适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要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虽然教学案例要符合教材内容,然而却不能拘泥于教学内容,还应有一定的拓展,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一些资料和案例,也可以依据搜集的材料来编写新的案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编写案例,这些均可以采用。教师运用好案例来进行教学,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案例都要好好分析利用。如讲“家庭中亲子矛盾及如何处理”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以无名心愿纸条写出他们心中美好的亲子关系,吐槽吐槽自己家亲子矛盾,自己的处理方式等。收集这些纸条找出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编入教案。如:一学生不喜欢妈妈总干涉他,竟去网吧一夜不归,还染上黄发,交了小女友。妈妈的唠叨说教,爸爸的棍棒让这孩子更叛逆,亲子关系恶化。怎么办?我把多个孩子的亲子矛盾编成情景剧。孩子们自己扮演着父亲,母亲,孩子……演绎着爸爸手机打麻将,妈妈手机玩抖音,一见孩子看手机就吼叫。孩子喊出:家长为何“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另一家:儿子着装怪异,头发亮黄,逃学打架……妈妈的哀求,老爸的拳头,孩子摔门离家高唱:我的生活我做主。鲜活的角色,生动的实例,紧扣孩子的心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味亲子矛盾,感悟成长,逆反,家长身教与言教,爱与放手等。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我们与父母的摩擦与矛盾是谁的错?这矛盾有方法消除吗?这引入课堂学习亲子矛盾的原因,处理矛盾的技巧方法。这样的案例和情景教学切合初中生的学龄特点,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贴近生活,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有共鸣回声。

二、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生活化”

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不断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与其他同学的相处,让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能够让知识不断拓展,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创建优秀班集体》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照片、日记进行展示,策划“我为班级做件事”活动,并讨论如何构建优秀班集体。学生通过活动和讨论让自己为班级出汗出力。“单线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朵鲜花装扮不出春天,万紫千红才春色满园。优秀班集体应该靠班上的你我他。在我的教学课堂实践中,引入“新闻五分钟播报”,孩子们在课前收集,课堂讲台上播报。既锤炼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又收集生活实例。对教材知识加深了理解和消化。最近学生播报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赖小民受贿贪污重婚案。受贿十七亿多,以受贿罪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贪污罪判11年,重婚罪判一年,数罪并罚执行死刑,没收全部非法所得。这一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学习“法不可违”中能更深刻理解犯罪的特征,刑罚的种类等抽象的概念,使之具象化和生活化。孩子们咀嚼着教材的知,体味着现实法与情。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通过教学评价实现教育“生活化”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评价;既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也要对课外表现进行评价;既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评价,也要对实践生活进行评价。在以教为主的形成性评价中可采用多种方法:测验、调查、观察并做出及时反馈。有校正反馈,鼓励反馈,帮助反馈。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结合。教学评价我还采用古诗词评价,如:孩子们有摩擦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卑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写出好的时评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些拓展了评价的广度与厚度。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评价必须定期举行,有利于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体验改变教学策略,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

四、通过情境创设实现教育“生活化”

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教学观念落后,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教材基础内容的教学上,忽视了对现阶段教育背景以及学生内在需求的深度探析。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依旧处于应试化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更多的迫于中考的压力,被动地去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对于课程内容本身并没有多少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妥,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观念的偏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为了充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进行跨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生活内容入手,构建生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教学《网络改变世界》一课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从“网络带来的生活变化”这一话题进行课堂引入。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近十年来通讯方面、购物方面、出行等方面的一些生活图片和影像;(2)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回忆网络给自身生活带来的最直观地改变;(3)教师将学生回答的一些结果呈现在多媒体屏幕上……通过这种方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话题以及事物入手,展开教学,给予学生熟悉感与归属感,有效唤醒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有效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社会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和基本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这也给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施展了一定的压力。教师们在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时,要充分联系现实,把初中思想与道德的基本常识代入生活,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生活化模式的开展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发多样教学模式的基础,教育和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改进帮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才智是实践的女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智慧前行。

参考文献

[1]吕燕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21(01):81+83.

[2]李超明.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