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用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用语的应用研究

王凯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杨楼孜镇中心学校,安徽 阜阳 236153)

摘要:通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案例,呈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用语应遵循尊重性、适度性、思维性、梯度化四个基本原则,以期有效提升教师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实用性、适用性、引导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用语;基本原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课堂提问用语不恰当,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启发效果,还会带来各种负面效应,难以达到初中数学立德树人,发展素养的育人要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用语怎样才能契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更好发挥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下文通过具体案例,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用语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以期改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用语不当的现状.

1 尊重性原则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其内容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尊重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潜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同时,尊重学生,也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要求.

其次,在启发、引导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如果不全面、不相关或者与问题背道而驰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或直接进行评价,要运用教育机智,因势利导.

【案例一】 立方根的特征

师:立方根有什么特性?

生:负数也有立方根.

师:*同学把立方根与平方根的特性的最大区别说出来了,你能不能再完整的说一下?

生: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 的立方根是 0.

最后,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和充足的等待时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突出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交流性、互动性.

2 适度性原则

《学记》中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但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严格要求但不要施加压力;提醒学生但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教师在应用启发性问题中要诱导、提示或暗示,让学生在尝试中做出知识的思考和判断,准确把握好启发的度,真正做到启而得“法”,启而得“发”.

6013800f87345_html_d8faad6f7076caf7.png 案例二】 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课件展示题目)

如图,△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底边

BC=120,高AD=80.现要加工一个正方形MNPQ

的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的两个顶点分别

在边 AB , AC 上,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师:题中有用的条件是哪些?

生:首先是正方形 MNPQ ,其次是三角形的底边 BC=120,高 AD=80,求正方形的边长.

师:用什么数学思想来解决呢?

生:方程的思想.

师;很好.那如何建立关系呢?

生:设 PN x

以上教学片断,从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出发,在方程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启发原型,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出发,进行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如果不精心设计处理,而是直接提出:“大家看,我们要求正方形的边长是不是需要设未知数x ?”此设问达不到启发的目的,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以及对所学知识的领悟.

3 思维性原则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实践证明:疑问、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问题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有问题并不等于有启发,但是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以问题为基础,从问题开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启发性问题对学生提示、暗示或点拨,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案例三】“因式分解(第一课时)”

教学时,在新课导入环节中,进行如下设计:

(课件展示题目)

请同学们把多项式写成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6013800f87345_html_74b2c5acdbb1c765.gif (2)6013800f87345_html_373d5afa14a8db26.gif

师: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生:把(1)中每一个因式都提出一个6013800f87345_html_2a98e00022b62954.gif

师:是把每一个因式,还是每一项呢?

生:每一项.

师:首先他发现每一项都含有6013800f87345_html_70a8938f90f36a50.gif ,所以把它提出来,提出6013800f87345_html_71b4a1add0e7aa6.gif 之后另一个因式分别是多少呢?

生:6013800f87345_html_f90b40882e74ff3e.gif 和+1.

师:最后的运算结果是多少呢?

生:6013800f87345_html_5804ea11249010b8.gif

师: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你是根据什么做的?

生:乘法分配律的逆定理.

师: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式子表示?

生:6013800f87345_html_e4f2aba2d8e14a93.gif

师:很好.乘法分配律逆过来怎么用式子表示?

生:6013800f87345_html_193a3240987cbca5.gif

师:正确.我们看第2题,计算结果是多少呢?

生:6013800f87345_html_e3263efa3f57190a.gif

师:请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出来的?

生:6013800f87345_html_63c7d1b7ea78fd4a.gif 类似于平方差公式,把平方差公式反过来用就可以了.

师:你接着说说平方差公式是怎样的?

生:6013800f87345_html_58984b955e158d77.gif

师:平方差公式反过来用是什么样的呢?

生:6013800f87345_html_ea46f663f849b5c3.gif

师:在这里a是哪一个?b又是哪一个?

生:axb是1.

师:回答正确!由于他认真观察公式的特点,发现是一个平方差公式,所以反过来用使得运算简便.我们在运算的时候,有时先求积再求和,但有时候我们要根据算式的特点,先求和再求积,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积如何化为和,也要研究如何把和化为积?我们把一个多项式化为积的形式,这一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这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本教学片段中,教师主要通过方法论问题:“你是怎么样计算的?”、“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你是根据什么做的?”、“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式子表示?”等,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以方法论问题对学生解决新知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加以引导.

4 梯度化原则

邵光华,刘明海等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接收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也存在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上的差异,根据最近发展期理论,设置不同层次水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做到启发性问题的应用梯度化.涂荣豹教授认为,问题的思维力度与距离目标的远近有关,启发时依次层层递进,前次问题是以铺垫的形式为后续问题提供启发.

【案例四】试卷讲评课片段

◇ 回忆一下,在第一章学习了数轴与距离有关的概念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 结合本题,你打算怎么把点到点的距离之和表示出来呢?

◇ 好的,现在我们已经得出了数学表达式,下一步,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来研究?

◇ 非常好!这个方程怎么解?说说你的思路.

◇ 对于他的回答,你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 非常好!此题考察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其关键对数轴的掌握和化简绝对值.大家在考试过程中,只要多联系所学知识,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师在对试题讲评中,设置了一序列问题,并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将旧知识引入到解题中,促使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判断,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具体课型、学生的四基实情和年龄特征等,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具有启发性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尊重性、适度性、思维性、时机性、梯度化五原则并举,定能有效提升教师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实用性、适用性、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韩龙淑.专家型教师与熟手教师运用元认知问题的数学课堂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04):59-62.

[3] 涂荣豹.数学教学设计原理的构建——教学生学会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