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东沙小学 510160
【案例背景】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是一个知识起步、积累的过程,创作的差异往往就在生活体验当中。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一个懂得观察,擅于积累的学生,对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不止在某一科目上,也可能影响他一生。所以说,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从低年段抓起,从现在抓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成为美术教学中重要的任务。
【案例描述】
从一首古诗引发的联想。
在一年级的艺术课上,绘画课程《鹅鹅鹅》最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在读完《咏鹅》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后,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对于这种现象,我不急着制止他们,而是作出引导:“同学们能想象出咏鹅诗歌里,所描述的鹅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有一个扎辫子的女孩也怯怯地举了手,在我请她回答后,女孩鼓起勇气说:“鹅有红色的头冠,白色的身体,脚掌是红色的。”
另一个男孩抢着回答:“老师,鹅的额头还有肿起来的包。”
“女孩子说得很好,男孩子也观察得很仔细。”我肯定了两位孩子的回答后,继续提问,“在‘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两句古诗中,能联想怎样的画面?”
“一群鹅身体上长着白羽毛,在池塘欢快地游泳。”孩子们都能在头脑中把这一副场景勾勒出来,争先恐后地说。孩子们形成了初步印象,但如预习课文一般,已经有一个大体的概念。
灵犀一闪,鼓励观察。
我让孩子们打开课本,在观察课本上的群鹅后,我问孩子们:“和刚才大家想像的鹅有什么不一样?”
有个孩子举手:“这些鹅傻傻的好可爱。”
其它同学哄堂大笑,也有孩子补充回答“鹅有水中的倒影,水里也有鹅呢。”
小强突然有所发现:“每只鹅有三个头。”
这孩子的观察力让我惊讶,我决定请他来说。
小强站起来,认真地说:“水里的波纹,像有很多面镜子,把鹅映出很多个脑袋。”
“观察力很强。”我对班上其他孩子说:“但是如果我把这么多鹅脑袋一起出现在画中,你们觉得画面乱不乱?”、
“很乱。”几个孩子回答了,“分不清主体在哪里。”
我赞赏地对着大家说:“画画的艺术就是化繁为简,该如何表现主题,又不显得凌乱呢?”
“不要全画出来。”同学们回答。
“没错,着重观察画面的主体部分,把不适合的部分去掉或模糊处理,这种观察更加有效,画面感更好。”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
欣赏大师的画,中国画《三鹅》图的图像识读。
从古诗联想、观察摄影作品作为铺垫,到了欣赏中国画《三鹅》图时,同学们初步掌握的观察的方法。
我把班上分为几个小组,制定两个观察主题。
《三鹅》中观察到什么?
说说对作品的感受。
欣赏徐悲鸿《三鹅》中国画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图中有三只鹅,它们歪着脖子。”
“三只鹅有不同动作。”
“在池塘里游着,正在低头找小鱼吃,下面黑黑的是小鱼。”
“前面的鹅身体被遮挡了,中间的鹅遮挡了后面的鹅。”
“我发现了水草在池塘中,有些很长,有些很短。”有一个男孩子说话的时候,就被小组其他成员打断了:“老师说重点观察主体,水草只是背景,鹅才是主体。”
孩子们讨论热烈,对观察越来越细致。
在结束观察的时候,我做了总结,并PPT课件把《三鹅》图分段显示,让孩子们找出鹅的位置。
学生们一起回答:“这是中间的鹅。”
我肯定孩子们的观察有效,接着每个小组派组员汇报成果。
一组的孩子汇报:“鹅的脖子是往下弯曲的,好像在寻找水里的食物。”
我继续鼓励:“还有呢?”
“中间的鹅是老大,它最胖又占据画面中心位置。”
“鹅的尾巴是翘起来的,翅膀随时准备张开。”小组的讨论有些出乎我的课堂设想之外。
孩子们继续补充:“因为随时要扑向水中抓鱼,所以屁股才翘起来,我想它是最灵活的鹅了,吃得又肥又白。”
“没错,同学们的观察要结合联想,就像刚才那个小组一样,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而且还想到了鹅的下一步动作,观察加联想,是我们欣赏大师作品中必须具备的。”
同学们仿佛受到了鼓励,在接下来的观察中,分别把三只鹅的表情,动作,甚至想法,都一一做出了联想。有的孩子说鹅在等待自己的孩子,有的孩子说今天是个大晴天,鹅终于可以出来找吃的了;还有的孩子说水草很长,会不会挡住鹅的视线?在整节艺术课当中,充满了同学们欢笑的笑声,还有收获满满的观察与联想。
【案例反思】
观察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效观察,另一种则是无效观察,学生们同时接触一样的事物,有的学生能在脑海里留下对该事物准确、完整、丰富、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留下的却是支离破碎甚至错误的印象,可见,有效观察与无效观察的差异导致产生的结果有多大。有效、细致的观察不是生来就懂,而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建立而形成的。在培养学生的有效观察中,我把操作的方法总结如下:
1、培养学生观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一直以来,各种美术创作都遵循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一种基本原则进行着。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起学生的创作兴趣。低年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静物不太合适,可以引导他们先从观察小动物开始。例如:地上忙碌的小蚂蚁,观察它们的颜色,观察它们的动作,观察它们在搬运食物时的排列位置,等等。通过有趣的观察,提高学生们对观察的兴趣,形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
2. 掌握观察的步骤,懂得有序地进行观察。
⑴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教师把动物图片放大,让学生先观察动物的外形,对外形有大概的了解,再观察局部的特点,加深对动物全面的认识。或者把大的动物放小,把小的动物放大,全面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颜色和花纹等要素。
⑵多角度观察法,对同样的物体进行三维的观察,例如杨桃,侧面和正面的观察点:正面像星星,侧面就是杨桃的外形。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都有新的发现。
⑶运用记忆法,也就是达.芬奇发明的一种方法。先让学生先观察教师出示的物体,学生观察完后要闭目回想该物体的所有细节,大胆地说出来,再对比原物,看能有多少符合,符合越多的学生观察得越细致。
观察要集中注意力,定位在被观察的对象当中。
孩子们在观察时很容易会被一些枝节带偏,这个时候老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被观察的对象中来。对于低年级来说,集中注意力的观察,属于有效观察,是观察图像关键的一步。
观察与联想齐飞,为有效的观察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
素材来源于生活,积累后的创新,量变后的质变,学生们不但要学会观察,还要善于积累。通过观察得到素材,也要把这些素材记录储存。鼓励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加入联想,让欣赏图像更加有趣味性,学生们也会对被观察的对象有着更深入的探究精神。
在指导与学习有效观察中,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培养都要循序渐进,通过欣赏大师的名画,在日常艺术课堂中渗透美的素养,从图像识读中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总而言之,有效的观察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能把学生对美术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地提升。重视培养低年段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积累素材储存取素材,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培养艺术素养能力,值得一线教师深入研究,深入探讨的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