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合情境教学法”下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7
/ 3


浅谈“整合情境教学法”下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张俊芳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中学校 030054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发挥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迁移能力 情境教学

【正文】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只有能够举一反三,方谈得上理解;只有不断地运用,才能谈得上巩固,教学的目的是不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终结,而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所以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运用,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启发,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促进积极迁移的大量产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几年来语文考试已加强对学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把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增加了课外文字材料的阅读量,注重考查对文章整体感悟能力,深化知识积累的考察,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举几道题来看看。

例一:阅读文章《朗诵的日子》后,要获得启示。文中的老师常说“走进去走进去”。请你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摘自太原市2008-2009学年七年级第一次测评语文试卷)

例二:阅读短文《走进书》回答,第四段说:“走进书,你会感到它是穿过厚厚云层的阳光,能照亮你灰暗的天空,驱走苦闷彷徨,消融烦恼忧伤。”请结合对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阅读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摘自太原市2008-2009学年七年级第一次测评语文试卷)

从以上的试题可以看出,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学习,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点知识,而是应该在教给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即教给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分析部分同学的回答,不难看出,过于重视在学习中对知识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就事论事,忽视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融合性理解与应用,窒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

一、用好语文教材——培养迁移能力的物质基础

利用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这是语文教材的性质决定的。语文课文在入选时就有一个标准:文质兼美。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是学生举一反三的范例。”这就是说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一篇篇的课文的学习来掌握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的,这“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以教材为依据,立足课堂,通过阅读分析,探究文章的内容、主题、写作方法等,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材视为学生创新的范例。也就是说:语文教材本身就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夯实语言训练——实现迁移能力的根本前提

在课堂讲授中,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问题和现象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

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将从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学到的词语,恰当地运用于另一个新创设的情境中。例如:

1、抓住课文中的关联词语,让学生另造句子

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中写到“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社会主义道德范围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关爱,尽量多一些宽容。”这样一个对比句式,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观点立于不败之地。在作文教学,以“诚信”为话题写作时,我将此关联词语运用过来,要求学生在文中用到“不是……而是……”的句式。

2、直接仿照文中的句子造句

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中写有“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排比句。当堂课上,可让学生仿照此句写写对宽容的认识:“宽容是一种……一种……一种……”。

3、另设一种场景写句子

鲁迅的《社戏》中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让学生根据其写法,以“远处的霓虹灯亮了,……”根据设定的场景造句。

4、运用给定的词语写话

请仿照例句的句式和所用的修辞,写出你对家的感受。“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是永远的岸。如果……,那么……。”

5、为课文每部分内容提炼小标题

沈复的《幼时记趣》中,课文写了几件物外之趣?找到相应的自然段,并将其内容提炼成小标题形式。

6、文章写作手法的迁移训练

比如教学《石榴》时,可以联系刚学过的《白杨礼赞》、《海燕》,通过作者对石榴的叶、花、果实的描绘,深入探讨它是怎样托物言志的。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所谓的“物”就是石榴,它象征了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又要总结出其中的规律,那就是象征手法的特点:以具体的事物来表现一种抽象的意义,他们必须有相似点。到此,可以设计让学生自由发言,举一个象征的例子,要求说出象征义。接着让学生以“小草”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训练,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

三、创设有效情境-——实现迁移能力的有力保障

创设情境,进行意义建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生活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呈现可能有多种方式,即不同的问题情境,这就是说,我们在平时学习时,要尽可能地将知识点放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多角度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这种创设问题新情境的方式,即“变式”教学。其目的是防止思维定势对知识迁移产生的消极影响。

比如教学文言文《小石潭记》一文时,假如国家旅游局要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开发成新的景点,想要在石潭边上造一亭子,并题上一幅联,能根据课文内容给亭子命名,并拟写合适的对联吗?

2、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境

学生在竞赛中情绪是极其高涨的。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会使他们为本小组的“利益”而战胜自我,善于挑战,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应发挥达到了最佳。通过竞赛,有效地创设了情境,提高了课堂教学绩效。

比如在学习了《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四首古诗后,进行能力迁移,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搜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①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搜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②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搜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③学生互评,教师总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小组竞赛等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诱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进行以下活动:

①从课本的某个特别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如为课文结尾续写,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

②为课文补写一个情节

学了《皇帝的新装》,创设情境:骗子行骗以后总是逃之夭夭,当皇帝去大街游行时,如果两个骗子也混在人群中,会怎么说,怎么做?

3、创设生活情境。

比如《多一些宽容》是一篇以道理为主的议论文,通篇无事例,课堂中可以将学生之间发生的小摩擦或因口角而起冲突的事再现,让学生根据今天引用文中的句子来进行劝慰,或让学生列举其他的论据进行劝说,劝说时注意用语委婉、以理服人。这样,既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又做到了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解决疑难问题,最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能进行拓展迁移。

4、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情感教学是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出肯定的反映,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应着重:(1)以良好的工作热情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感染。(2)从心理上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尊重、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3)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达到师生共鸣。

比如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钱学森在美国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生活待遇那么丰厚,可是为了报效祖国,他还是克服一切困难,毅然决然地回国了,这种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值得我们学习。以留学感想为话题假象如果有一天,你出国留学了,你将会怎样想,怎样做?

总之,创设“迁移”情境时要注意,尽管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提取和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即在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内容之间架起桥梁来降低衔接的难度,以及时唤醒、运用那些与新授知识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步启发学生完成学习迁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今后,我在教学中会更加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喜春.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青年文学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09年14期

2.刘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J];师道;2006年10期

3.屠小苗;语文教学中类比迁移理论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07期

4.曾仲权;阅读教学中提高迁移能力的途径[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