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浙江 杭州 310008
[内容摘要] 地方课程的教学强调多学科渗透,强调内容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整合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程资源,把握教学侧重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新教材的推进过程中,主题式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本文针对小学地方课程主题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学科内容整合、教师资源整合、学生资源整合、学校活动整合、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阐述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 主题式教学;地方课程;整合教学;教材使用
浙江省地方课程是根据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满足区域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民族精神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1但是在现实中,地方课程的教学和教材使用一直很“尴尬”。
一、问题反思:课堂教学形同虚设
浙江省编教材按五大模块来设置,但每个板块内容的安排有点凌乱,系统性不强。同时教材的内容体系与其他相关课程存在一定的重复交叉,又影响到地方课程内容体系的独立性。
如何让小学地方课程的老师可以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可以采用整合的“主题式教学”模式进行,从根本上认识地方课程主题式教学的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功效,让地方课程教学常态化实施。
二、策略探寻:课堂教学主题整合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科内容重复交叉等原因,教师不能根据教材生搬硬套,按部就班,需要对相关主题加以整合。主题整合式的地方课程,能大大减少重复性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资源,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提升地方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整合学科内容,开展主题式教学
小学地方课程教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因此,教师就必须从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实现动态的平衡。
1.立足教材,设计主题
四年级教材中,有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沈括、海瑞5篇课文。笔者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通览这5篇课文内容,找出相同点,确定下一个新的学习主题:与浙江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及故事。不仅是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名人可以研究,书本上没有出现的浙江历史文化名人也可以研究。学生兴味盎然,一改以往死气沉沉、被动学习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学生分好研究小组,制定计划,并且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采访访问、实地调查等,在汇总整理汇报时,通过制作PPT、设计历史文化名人的名片、讲故事、情景表演剧等形式展现。
2.基于学科,盘活主题
地方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中还包括了安全、法制、健康、环境等十多项专题教育内容。这些专题教育在国家课程中也都有所分布,而且有些教学内容还是重复的。因此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对相关内容主题进行整合,实现最优教学。
在进行环境教育内容的教学时,设计以“钱塘江水资源调查”主题,开展母亲河——钱塘江水污染情况调查,与教材和其他学科中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让学生通过调查、体验、感受环境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既完成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又避免单调、重复的说教,学生愿意学习,有兴趣研究,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3.聚焦热点,挖掘主题
主题的选择除了可以来自教材内,整合学科内容之外,还可以来源于社会热点问题,基于地方文化、背景、学生个人的认知能力等方面,从而确定学习的主题。根据主题研究的需要,将已有的学科知识进行重组运用,重新设计安排,学生充分参与在主题活动中。
(二)整合教师资源,开展主题式教学
主题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如果仅只是地方课程的专任或兼任教师来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必会遇到活动单一、内容单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因此,在主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整合教师资源,根据不同教师的学科特点、个人特长等,让他们共同参与到主题教学中,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指导。
1.年段整合,板块设计
由于实际原因,小学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往往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担任,同年段并行的年级就会有多位地方课程的任教老师,可以将同年段的教师资源整合,由不同教师分版块设计教学过程,准备教学资料,然后交换使用;甚至可以让教师承担一个主题式教学任务,分别在年段班级内进行活动指导,达到资源共享,轻负高效。
2.特长整合,优势互补
“尺有所长”,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教学中,适时的将教师的兴趣特长与学生的学习进行整合,让学生学习的接触面更广,获得更多元化的机会。
五年级《人•自然•社会》“浙江戏曲文化”模块中,涉及了浙江的多种戏曲种类:绍兴莲花落、杭州小热昏、金华道情等。在进行这一模块教学时,教师邀请对戏曲有研究的老师加入,充分发挥相关老师的特长,设计了欣赏戏曲名段;学唱戏曲,戏曲表演等主题活动,由具有戏曲特长的老师引领、指导,多位教师共同协助,共同带领学生感受浙江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整合学生资源,开展主题式教学
“教学相长”,在小学中高段学生中,很多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接触了解的内容,甚至已经超过了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整合年段学生的资源,为我所用。
五年级《人•自然•社会》第5课“文明网络行”,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想到了年级里有一名对网络非常有研究的学生。于是,在课堂上,教师邀请学这位同学上台,为其他同学讲述他利用网络如何学习、如何掌握一些应用技术的内容。然后教师抛出话题:网络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大家来开展一次辩论会,亮一亮自己的观点。于是,在下一节地方课上,学生分成两边,带着搜集来的丰富资料,展开思辩。
(四)整合学校活动,开展主题式教学
《人•自然•社会》一年级教材中安排有玩小棒、跳房子、挑花线、踢毽子等传统小游戏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这方面的内容时,笔者与学校开展的专题活动整合在一起。在一年级开展了“玩玩传统小游戏”的主题教学活动,孩子们除了可以玩课本上介绍的几种传统游戏,还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他们小时候常玩的游戏,然后回学校教给其他小朋友,课间活动时大家在一起玩玩这些传统游戏。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传统游戏带来的快乐,同时又完成了学校的活动要求和学科的教学内容,一举多得。
(五)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主题式教学
社会资源对于地方课程的学校教学来说,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比其他学科更加广泛,它的作用因此也更为明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来自于学生身边典型的事例作为实现课堂目标的切口,往往比直接来自于教材会让学生更有亲切感、现实感。
在教学“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这一主题教学时,由于学生对解放军了解甚少,没有军营生活的切身体验,学校决定依托部队教育资源,走进驻地部队,采取“互动教学、融合感知”的形式,与驻地官兵共同开展“观看军情片、参观师史馆、队列小会操、军体互练习”等活动课目。通过几次充实而有意义的军旅生活,学生的感知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对军营的神秘感逐而渐变为崇敬感和亲切感,极大地提高了地方课程的教学实效,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感情。
三、后续探究:学习形式与方法整合
主题式的小学地方课程整合教学,不是简单的的结合,更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主动适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种教学策略的实践中,很多教师能主动关注教学内容上的整合,却容易忽视学习方法的整合,在这方面如何进行有效整合,将引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继续开展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美)JamesA.Beane著,单文经等译.课程统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廷凯.分科视野中的课程整合——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2(4):15-20.
[3]张才龙,严一鸣等.《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研制的方法论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 (03):53-57.
[4]浙江省教育厅制定.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1年级-9年级)[Z].200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