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6
/ 2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杨光锐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030006

摘要、财政支出力度、国家转移支付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长期投资的增值效率,制定出台专项《社会救助法》来健全社会救助法律体系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关于设定社会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张平(2009)从理论上说明了社会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社会保险绩效的评估指标、社会救济绩效的评估指标、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绩效的评估指标,但没有具体的数据进行运行。苗艳梅,杨斌,丁建定(2013)认为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会保障对社会问题的覆盖程度、社会保障对社会成员的覆盖程度以及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水平。赵峰,李清章(2018)选取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五项内容,具体27个指标作为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估综合指标。

众多学者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研究选取的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区别,选择的指标和分析方法不同,省(市、自治区)间的社会保障水平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本文在参考众多学者设置的指标后,在社会福利指标里面增添了儿童抚养比、孕产妇死亡率的指标,使社会福利指标内容更完善。

二、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1、地区教育水平差异影响对社会保障政策的理解程度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劳动者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对市场观念的理解以及地区开放程度不强,保险意识严重不足,金融知识也比较匮乏,不能有效理解并践行国家出台的各项惠民、社保等政策,西部地区众多劳动者普遍参保意识较弱,并且管理者素质不高,对社会保障方面的管理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的参保率和社会保障整体的覆盖面,使一部分劳动者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之下,尤其是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被隔离在了社会保险覆盖面以外,拉大了区域之间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中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整体居于我国疆域中间地区,思想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对外贸易程度比东部沿海地区要低,因此社会保障方面的试点政策、城市等比东部地区少。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为地区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埋下隐患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内陆地区相对经济发展速度比沿海地区慢,使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本、原材料、生产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在沿海发达地区集聚,而改革开放期间提出来的“向东倾斜,梯度推进”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更是加剧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大量劳动力从内陆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而社保当前未能实现全国联网,部分省份实现社保联网,手续转移连续不畅、难度较大,造成流动人口的利益受损,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差异。

3、国家转移支付措施不够完善

中央需要加强对老东北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财政资金支持程度。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域经济发展实力较强,地方政府财政资源丰富,拥有了对社会保障各个项目持续高投入的能力,因子得分偏高;吉林、黑龙江等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西藏偏远地区,由于制度转轨困难、老牌国有企业的破产、资源短缺等问题导致大量老员工下岗,年轻劳动力不能迅速匹配到合适岗位就业、地区整体经济产出不高,大量劳动力流入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当地政府短时间内很难参考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水平投入高标准的社会保障财政资金,因子得分偏低。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较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方式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除了区位劣势以外,还有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劣势,这就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只能依靠投资和消费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经济实力与社会保障支出有着密切联系,东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普遍优于西部地区,需要中央政府承担起平衡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责任,尽快缩短地区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

三、缩小31个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建议

1、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优势,利用东部地区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结经验;中部地区资源情况居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应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积极推进中部崛起等经济战略,引导中部地区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经济,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大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学习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增加经济产出,提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积累,完善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西部地区有着经济发展落后、资源匮乏的背景,短时间难以依靠自身条件改善经济情况,需要国家的政策、财力、人力等支持,应切实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开展,优化西部地区开放格局,抓住当下“一带一路”战略开放合作,从自身加强创新能力,主动向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靠拢,学习东中部地区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经验,减少西部地区在同一个问题上走弯路的风险,同时也要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人口分布、教育水平等特点,制定适宜当前西部地区经济条件的社会保障政策。

2、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长期投资的增值效率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狭窄,主要依靠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投资收益率较低,国债回报率不到2%。拓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如适度进行海外投资,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建议购买不同国家的固定收益产品、债券和股票,有效进行投资整合,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能带来的风险,还有考虑到汇率风险、国家风险以及将要投资产品的非系统风险,建立风险应急机制,能够及时为将要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保险在金融方面出现问题时提供财力保障,并辅之以相应的政策和具体措施。

4、制定出台专项《社会救助法》,健全社会救助法律体系

如今,中国以低保为主要内容,包含医疗、教育、住房、自然灾害等救助以及临时救助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社会救助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社会救助工作主要依靠 “政策”文件以及地区制定的某项社会救助内容暂行办法。中国应根据本国的实践经验和国外成功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尽快制定出台适应我国国情的专项《社会救助法》,优化目前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及主管机关的职责,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负担,明确救助对象、内容、方式、救助标准制定和调整程序、社会救助申请和审核程序、社会救助的监督程序,受助人的权利义务,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法律体系。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难以实行统一的社会救助标准,《社会救助法》的出台,有助于地方政府依据法律规定,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出专项社会救助政策、标准和办法,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会救助上的责任和内容,便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和管理,也有助于地方政府主动承担起区域社会救助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苗艳梅,杨斌,丁建定.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3(03):12-17.

[2]张平.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的难点与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29(06):18-22.

[3]赵峰,李清章.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化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21):147-150.

作者简介:

杨光锐,1996年,河北石家庄人,山西财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制度与理论


谢增毅.中国社会救助制度:问题、趋势与立法完善[J].社会科学,2014(12):91-101.

林嘉、陈文涛: 《论社会救助法的价值及其制度建构》,《江西社会科学》2013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