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实体经济质量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3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实体经济质量提升

艾力江 ·热合曼

中共喀什地委党校

  摘要: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一个经济体要走向富强最终必须依靠实体经济的效率规模和总体实力。实体经济在质量提升中整体呈现出良好的趋势,但是当前质量提升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在新时代实体经济发展需以质量提升为主要目标,立足于各部門发展现状实现质量提升。

  关键词:实体经济 质量 经济增长

  一、实体经济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指经济体具有先进的绿色生产方式、具有发展的质量效益优势、具有高度的创新活力、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等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形态范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打造“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为本质特征的经济体系。新时期,要引领经济质量提升,走质量强国道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供给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把中国经济发展推向质量时代。质量型经济增长的特征表现在,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张,生产效率提高;规模报酬递增;经济结构协调并且经济运行稳定;经济增长的社会、环境成本降低。

  李克强总理在《2017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努力推动实体经济增长模式从速度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也就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1]。一个经济体要走向富裕和强盛,最终必须依靠其实体经济的效率、规模和总体实力。在新时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的转变,主要任务就是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实体经济质量提升,要从实体经济的主要部门出发,研究实体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中积累的矛盾与问题,探索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途径,让实体经济为质量型经济增长服务。

  二、实体经济质量提升与现代化产业发展

  (一)发展先进制造业与新兴产业

  先进制造业就是生产拥有高技术水平,具有科学管理模式,产品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在制造业质量提升中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制造业竞争力不足,虽然在成本竞争力上,制造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制造业增加值、极具竞争力人才指数、每百万人口中研究人员数量、全球创新企业百强的数的相关数据上,中国制造业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品牌竞争力上,现阶段制造业中的顶级品牌与高质量品牌较少。在人力资源竞争力、政策法规支持力度和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改进与完善。

  新兴产业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上升,这是我国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七大产业取得的巨大成果,为新兴产业的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部分行业的盈利能力上升,质量提升效果明显。同时,在高端、尖端领域的新兴产业盈利能力较弱,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高端、尖端行业的共同点。其次,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新兴产业最需要依靠创新来带动行业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力。

  先进制造业与新兴产业质量提升,首先要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培养高质量制造业人才,在生产、管理、技术各个方面加强人才的作用。第二,进行制造业生产价值链质量建设,重点提升价值链中高端技术产品、高质量品牌产品和前沿技术产品的转型升级。第三,将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结合,发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的优势,提高新兴产业的盈利能力,发挥大企业的带头作用,构建产业链条,培养一些代表性的大企业,让大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加速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2]。

  (二)传统产业改造

  传统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业为主,这种行业通常难以采用机械化方式进大规模生产,管理体系松散,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借鉴其他国家的传统产业改造经验,我国的传统产业也具有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现阶段的传统产业仍然处于低级发展水平。进入新时代,依靠粗放型经济,高耗能取得低效益的传统产业生产方式难以维持下去,质量提升成为了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任务。

  在实体经济质量提升中,传统产业的发展在中国与高科技产业同等重要,依然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业基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是推到重来,而是要实现质量发展,融入创新因素,实现转型升级。我国传统产业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信息化程度不高,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有真才实学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难以与世界经济接轨。2016年上半年,我国包括农副产品、纺织业、木材加工业等在内的许多传统产业的生存难以使人乐观。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企业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差;矿产资源缺乏和资源利用率低并存;产品积压、产能过剩日益突出[3]。

  传统产业质量提升,要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质量提升,就是要实现“互联网+传统产业”。第一,要强化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传统产业必须理性的看待这一问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第二,加强传统产业信息基础建设,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实现行业内部信息共享,以此来节约成本。第三,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以“互联网+传统产业”的模式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智能控制的能力水平,同时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发挥它对其他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城镇化

  城镇化是实体经济质量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城镇化质量建设对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就有深远意义。2017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1347万人,比2016年增加2049万人,用城镇人口比重来衡量城镇化率,2017年城镇化率为58.52%,比2016年提高1.17%,比2010年提高8.57%。城镇化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传统城镇化建设实现了人口的快速集聚,使得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其积累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城市病”也日益突出。   基础设施与城镇化质量提升,首先要调整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与投资结构,我国基础设施质量建设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要在保存投资总额稳定增长的同时引导投资进入短板行业。第二,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也要吸引民间资本,使民间资本參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全面提升社会效益,发挥市场的作用。第三,要提升城市格局质量,在城镇化质量建设中,把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主要指导思想,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与质量建设联系起来,以科学、高质量的格局构建城镇化。土地利用要高质量,提高建筑用地的使用质量,更要提升农业用地的质量,处理好耕地与建筑用地的矛盾,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对农村集体土地明确产权[4]。

  (四)现代农业提升

  现代农业是社会化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且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方式。现代农业质量提升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机械化率大幅度提高,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中国土地和劳动的粮食生产率一直呈增长趋势,我国已经到了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仍在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农产品供需矛盾加剧,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其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自主创新能力低,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落后,我国的农业耕作机械使用率达60%以上,但经济类农作物的机械市盈率仅有15%,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现代农业质量提升,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广泛使用互联网科技,在高效率的农业产业链基础上,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农业形态,即“互联网+农业”。第二,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现代农业质量建设中,一方面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业相关业务中要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对农金融服务。第三,现代农业质量建设,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要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要加强农业环保质量检测,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质量,强化环保意识[5]。

  三、以实体经济质量提升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进入新时代,原有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都无法继续支持实体经济走数量型增长的道路,要摆脱过去单一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模式,需要转变增长动力。具体应包括:第一,发挥企业在各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新产品的设计、新技术的发明、组织管理的变革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二,注重提高人的“质量”,提高人的“质量”旨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技术进步离不开拥有高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第三,大力培育多元的创新主体,发展新型科学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包括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内的多元主体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搭建多元主体进行协同合作的平台,实现各类创新主体在合作中优势互补,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创新成果。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聚经济发展新活力

  新时期,转变经济结构,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发挥新兴产业在整个实体经济质量提升中的作用,过去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和传统产业为主,新时期,实现动力转换,要加强新兴产业质量提升,形成实体经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结构性转变。第二,在质量提升中,解决好产能过剩问题。在制造业和传统产业中,大量的企业存在产能过剩,造成经济利润负增长。同时,要清理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部门优化升级,促进企业的质量提升。第三,要减少政策和制度对供给的限制,去除较高的行业壁垒。政府通过实行简政放权,大规模减税,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来放松供给的约束,促进短期和长期内经济的共同增长[6]。

  (三)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进实体经济优化升级

  要着重发挥品牌的质量效应,品牌质量提升可以作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第一,品牌质量建设要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才能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实体经济质量提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家进行高质高效的管理方式,推动企业的质量品牌建设。第二,建设高质量的市场环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品牌质量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权机制,形成对高质量品牌的有效保护。建立健全品牌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对品牌质量风险的防范。第三,推广科学的品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相应的品牌质量管理条例。第四,政府要积极推广政策或补贴,来支持企业品牌质量建设,建立专门的品牌保护机构和品牌质量评价机构。政府出台政策,要进行各部门间的协调处理,建立好有利于品牌质量建设的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韩汉君.如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J].检察风云,2017,0(11):33-34.

  [2]万贤贤,张春强,王敬敏,陈晓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对策建议[J].科技创业,2017,(6):10-13.

  [3]刘清.新常态下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1):42-48.

  [4]王晗伊.浅谈城镇化建设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J].信息系统工程,2015,0(1):115-115.

  [5]王欢.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的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33(7):118-121.

  [6]任保平,魏语谦.“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质量型增长的战略选择与实现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20(2):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