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长江学校( 266000)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为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出现了一大批寄宿制学校。本文首先阐述了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当前寄宿制初中毕业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最后提出了几点改进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 初中毕业生 心理特点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外出务工或创业,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儿童。在农村教育改革的深入背景下,一批全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率。但封闭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不成熟的身心发展状况都会导致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寄宿制初中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一.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寄宿制学校是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更多时间与同学生活在一起,在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情况时,难以得到及时解决,长久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进入到身心发展的重要变革时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各个学校都应对针对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开展必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关注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是当前寄宿制学校开办的重要任务。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2.1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封闭
寄宿制学校采用的管理方式多为封闭式管理,一般来说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不能离开学校,管理较为严格。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在校的安全性,但大大束缚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压抑的心理。另外很多寄宿式学校缺乏标准化的基础设施,课上教学方式和课下活动都单调乏味,学生难以对寄宿制学校产生依赖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2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寄宿制学校的主要管理特征是标准化和封闭化,但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教学一定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寄宿制学校滞后的管理模式只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矛盾加剧,又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会严重影响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2.3过长的学习时间带来的问题
很多寄宿制学校都实行“大作息时间”,即连续两周甚至是一个月休息两天,学生长时间呆在学校,重复着从学生宿舍—食堂—教室之间的三点一线生活,没有多余的课外活动,只会使得学生产生疲惫的心态,对学习产生抗拒的心态,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尤其是对于毕业生来说,他们本身的学习压力就过大,更需要丰富的活动来调解心理状态,避免对升学产生强烈的抗拒。
2.4缺乏必要的亲情陪伴
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过早的离开父母到寄宿制学校生活,只会使得亲情关系逐渐疏远,家庭教育功能不断被弱化。另外,由于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重要和关键时期,当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有时候是无法向教师倾诉的,教师不可代替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因此,在寄宿学校中,学生缺乏必要的亲情陪伴,会影响初中生价值观的塑造,尤其是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会严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学习成绩。
2.5缺乏足够的自理能力
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当前很多中小学生都缺乏足够的自理能力,在由于各种因素进入到寄宿制学校生活之后,众多学生无法在需要足够独立能力的学习环境中生存,在加之各种“放任型”、“溺爱型”、“污染型”的家庭教育影响,学生更易出现心理障碍。
三.解决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3.1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
寄宿制学校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健全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在考虑学业的前提下设置电话,使学生和家长能保持联系,或者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家长看望孩子或者教师进行家访,向家长了解学生在放假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家长和教师双方共同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和状态,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缓解消极的情绪。
3.2发挥班集体的影响
作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明白班集体的重要影响。由于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内,班集体的积极影响,会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并且会学习班内的榜样。良好的班集体班风会引导学生有效提高自己的合作精神,提高自己的独立、勇敢、创新等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3丰富课余生活
面对较为活跃的中小学生,不能一味采用死板的教学模式,要使用劳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安排丰富的课余活动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利用板报、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介,不仅传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会积极提高学生对于校园建设的参与性,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业负担,避免寄宿制学校学习周期过长带来的抵制和疲惫心理。
3.4加强心理疏导
要提高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最专业的还是要从心理疏导入手,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不断提高其心理疏导专业能力,包括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服务水平,可以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积极寻求辅导教师或心理教师倾诉,及时解决初中生心中的压抑、困惑、孤独等消极情绪。对于学业压力较大的毕业生,教师要加强关注,主动交流,解决心理问题。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学校必须广泛关注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态,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自我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少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教育革新,2019(11):16.
[2] 殳健. 农村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9.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