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X线,CT,MR影像临床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4
/ 2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 X线 ,CT,MR影像临床效果研究

张同旺,周智君通讯作者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225300


摘要:目的:探讨各类影像学技术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就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检出率对比,MRI>CT>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实现诊断,其中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诊断中具有高检出率、高准确率的优势。


关键词: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X线;CT;MRI;诊断;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本病发生与骨组织缺血有关,以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从而对患者生活产生不利影响[1-2]。随着病情的迁延,本病还可对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下肢运动系统产生不可逆损伤,因此在临床中要予以重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很容易误诊为肌肉损伤、骨折等疾病,因此早期的准确诊断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疗的关键所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共选取样本80例,均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2岁,病程1-9个月,平均病程5.8±1.8月。

1.2诊断标准

  1. 患者以腹股沟、臀部和大腿部位关节疼痛为主诉入院就诊。

  2. 查体可见髋关节内旋活动受限。

  3. 有明确的髋部外伤史、皮质类固醇应用史或酗酒史,存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能。

  4. 核素扫描中股骨头内有热区和冷区划分。

  5. 影像学检查中可见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上部结构异变等特征。

1.3纳入排除标准

  1. 入组患者均经诊断和治疗实证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 患者就诊时同时经X线、CT和MRI三种影像学诊断。

  3. 入组患者病历资料完整。

1.4方法及评价指标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探究,统计所有患者不同影像学诊断方法检出情况和准确率。

X线诊断标准:可见股骨头塌陷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囊性变或斑点状硬化,股骨头外上部变扁。

MRI诊断标准:T1加权成像可见股骨头残存骨骺线,穿越骨骺线时有带状低信号区蜿蜒,低信号区内含有高信号区或混合信号区。T2加权成像可见双线特征。冠状位扫描和横断面扫描均可见相同或相似特征,可定位病灶区,病灶区内矢状位扫描可见异常。

CT诊断标准:清晰可见坏死灶边界、可准确评估坏死面积和坏死灶周围硬化带,股骨软骨下骨折线清晰,二维重建可见股骨头冠状位整体情况,存在异常结构和明确病灶。

1.5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检出率以计量资料形式记载,一律转化为%表示,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检验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X线、CT和MRI诊断,就检出相性结果来看,X线检出19例,CT检出50例,MRI检出74例,检出率分别为23.75%、62.50%、92.50%;就检出率对比MRI>CT>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最常见的股骨头坏死类型,本病发生与创伤、脂肪栓、骨代谢异常、积劳损伤、细胞损害等因素有关,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骨科疾病。本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以下肢活动受限和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这一症状与常见的肌肉拉伤、骨折、风湿性疾病类似,因此不易引起重视,存在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这也是很多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确诊时即为III期及以上的重要原因[3-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思路有很多,其中影像学诊断是最可靠的诊断方式,部分0期、I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也可在影像学检查下被确诊。通常股骨头坏死的诊断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即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核素扫描三个阶段。临床检查需以患者症状、病史和髋关节的实际活动能力为依据,一般来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多有髋部及周围组织肌肉创伤,疼痛部位集中在腹股沟至髋部,少有疼痛蔓延,同时股骨头坏死发生后患者的髋关节内旋能力显著降低,若患者具有典型的上述症状,则提示患者可能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此时应当安排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评价病变情况。X线、CT和MRI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中常用的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三种检查技术各有优劣。

X线的操作成本较低,但分辨率、视野较差,对本病的敏感度较低,很难检出0期、I期病变,II以上病变大多可通过X线检出。CT检查的分辨率和视野相对良好,可明确定位坏死灶、坏死面积、边缘及硬化带,可显示股骨头、股骨软骨、下方骨骼的结构特征,是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靠诊断技术。但CT检查对于I期以上病变的检出率相对较低,因此基本不具备极早期病变的检出能力。MRI是一种更加精密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虽然操作成本较高,但可通过股骨及周围组织的液体信号来提示病变存在,虽然结果并不直观,但对于I期病变有着良好表现,是少有的可以检出极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变的影像学技术。

此外,X线诊断中有些疾病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特征相同或相似,在临床中应当予以鉴别,如中晚期的骨关节炎、髋臼发育不良引起的继发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迁延后引起的髋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结合CT检查结果予以排除。MRI诊断中一过性的骨质疏松症、软骨下不全骨折、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股骨头挫伤、滑膜疝等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相同或相似表现,可通过经验予以排除。

就本组结果来看,X线、CT和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中均有良好表现,均可检出本病,检出率来看MRI优于CT优于X线,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考虑到实际情况,X线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相对较低,MRI的操作成本较高、检查较复杂,推荐将CT作为首选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检查技术使用,当CT无法完全确诊时再进行MRI检查,可大大提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筛查效率、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患者负担。

参考文献

[1]吕化奇.磁共振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6):142-143.

[2]农远海.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05):886-888.

[3]谭珊玲.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X线、CT、MR影像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05):897-899.

[4]苑乐.CT与磁共振成像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