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质的量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0
/ 1

浅谈物质的量的教学策略

1.吴满尧 2.吴明芬

1.云南省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655011 2.云南省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 655000

摘要:物质的量是对微观物质世界进行抽象学习的基石,是连接微观和宏 观,定性和定量的桥梁,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成功掌握本知识 点对培养他们高中化学学习的信心至关重要.物质的量知识的缺失,最直接的影响是学生不会进行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进而造成与之相关的各知识点不能融会贯通.

关键词:物质的量;教学策略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教好物质的量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介绍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化学计算打下基础。本节课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在化学教学中又是一个难点,以前学生学习的都是宏观的化学物质,而物质的量却是很微观很抽象的概念,因而学生对物质的量及摩尔的理解总是有点模糊。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1. 初中化学课标对微粒观的要求分析

(1)、认识物质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知道”是教学中最低层次的要求,从以上诸多“知道”可以看出,初中课标要求对初中生“微粒观”的要求仅仅是能感受微粒的客观存在层面上,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要求会看,不要求会画。对于电子,初中学生仅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关系密切”。由此看来初中课标对微粒观要求是偏低的,这样就导致初高中的脱节。

二、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作业中的典型问题如“1个CO2含有1个C原子,1molCO2含有1个C原子”,可见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物质的量的定义是“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还有学生反映物质的量不就是物质的质量或者数量吗?质量和数量不都有各自的单位吗?高一学生的想象力普遍不能满足从宏观到微观之间的相互过渡的需要。初中“微粒观”的过低要求是导致物质的量计算失败和概念难理解的客观原因。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策略

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提炼生活中在计量方面的经验,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来建立“集合体”的思想,并把它迁移到学习过的微观粒子统计上来。在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统计也产生需要使用“集合体”的感觉时,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并将它与其它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作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比直接提出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一些。

我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去超市买米,在计量米时用的是公斤而不是粒,因用粒计量不方便。故以颗粒的集合体公斤来计量就方便多了。再如一刀纸,一双鞋,一打鸡蛋,一包烟,一箱酒来让学生体会计量数的作用,进而引出微观粒子该用什么计量数表达。那么物质的量自然而然就提出来了。当学生感到概念模糊,不要直接想微观粒子的情况,而是想想啤酒的集体“箱”和个体“瓶”的关系。

在用时间等物理量来引出物质的量的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让学生逐步接受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再让学生算一箱啤酒12瓶,一包烟20支,一双鞋2只,从而引出1mol微观粒子个体约为6.02×1023个,具体等于0.012Kg12C原子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这样学生就好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效果来看,在阶段练习中学生没有大困难,但一旦综合,还会有一部分学生陷入混乱。因此,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及时辅以适当的训练。好在“物质的量”不同于其他化学概念或原理,没有讲透会产生“夹生饭”现象,概念学生会在应用中逐渐深化,“物质的量”的应用需要渗透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宜一蹴而就而重在逐步形成,不搞一步到位,在应用中强化,随着教学深入而逐渐加深并提高难度。

总之,不论如何讲授,一开始学生学起来还是感到不容易,那就要告诉他们刚学习物质的量的时候都这样,慢慢熟练了就好了,别让他们刚学化学就对化学失去兴趣和信心。我相信只要努力付出总会有所收获的。

参考文献:

[1]胡明娟.《物质的量有效教学策略探究》.高中数理化,2015[12]

[2]丁樱.《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构建“物质的量”单元教学策略》.化学教育,2016[2]

[3]李雪英.《浅谈“物质的量”教学难点及策略》.新课程教学,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