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享受智慧成长的快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9
/ 3

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享受智慧成长的快乐

刘红利

北京市育才学校小学部 100031

【摘要】

陶行知先生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

当前教育的一个盲点是:教给学生知识就等于传给了学生智慧,且没有意识到获取知识与成就智慧的差距在哪里。成就智慧需要知识,但并不等同于仅仅依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的获取是手段、过程、方法。而智慧则是我们的方向、目标和落脚点。

要立足于课堂,功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该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多角度的探索,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也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 智慧课堂 思维 享受


陶行知先生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当前教育的一个盲点是:教给学生知识就等于传给了学生智慧,且没有意识到获取知识与成就智慧的差距在哪里。成就智慧需要知识,但并不等同于仅仅依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的获取是手段、过程、方法。而智慧则是我们的方向、目标和落脚点。

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这两年中,我在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做了以尝试:

一、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给予数学现实意义。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创设情境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把新的概念与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使学生知道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

(一)研究的缘由:明明是一只老鼠,怎么却发出了猫的叫声?

5feaf62b296df_html_e3e1e96cb4bf5b67.gif 一堂小学五年级的《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中,我借助课件出示了一道趣味题。

(教师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


生:一张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组合 2 教师演示课件)

师:现在呢?

生:变成正方体了!

师:看谁会猜!小老鼠下藏的是数字几呢?

生1:一定是5!一眼就看见了2,再从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看出2和6是相对的,所以第一步先把2和6都排除掉;同样的道理,还能看到3,3和4也是相对的,所以再把3和4也都排除;就剩下1和5了;再根据2和3的位置判断,因为2在3的左边,想一想,只能是5。”

师评价:能把推理和排除两种方法结合得如此完美,真是太了不起了!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把它的左面、右面都折起来,所以是5。

生3:我把这个正方体转一下,左、右面往起翻,应该是1。

师:看来有不同的意见了。到底是几呢?看!

组合 20 教师演示课件)




此时,随着一声猫咪的叫声,课件中显示的小老鼠快速跑走,刚才还很安静的教室一下就沸腾起来。学生们争相恐后地说着:“啊!跑得真快!”“喵!猫来了,小老鼠快逃!”“明明是只老鼠,怎么会学猫叫?是只神鼠!”“不对不对!猫把小老鼠吓跑了。”

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兴奋点并不在“利用课件验证结论,即小老鼠的身下藏的数字是否正确上”;而是停留在“明明是只小老鼠却发出小猫咪的叫声,真有趣;被小老鼠能快速逃跑所吸引”。哎呀,采用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怎么一下子变味儿了?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我决定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二)经历了“乱场”,引发我的思考。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1、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原动力。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持续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教师在课堂上把课件中加入声音,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同时受到了相应的刺激,学习的热情高涨,能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自然记忆深刻,理解透彻。从课堂上教师出示,特别是第三次演示课件后学生争先发言的情况不难看出,学生乐于投入到这样的学习情境中。但是,课堂却因此出现了“乱场,谁之过”?我认为,问题并不是出在不能用课件或是课件中不能加入声音上。即老鼠无罪,猫声无过。

2、用活课件,促进思维。

看,这就是课件制作与使用不当造成的干扰了正常的数学课堂教学。

课件中始终没有呈现小猫的画面,也没有必要让它出现。为了增加童趣,所以教师在自制课件中加入猫咪的叫声,使大家知道小老鼠是被猫吓跑的。自认为这样演示课件很生动、自然,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事与愿违。使学生产生了不应该有的质疑,部分学生必然会感到奇怪:“明明是只老鼠,怎么会学猫叫?”“会不会是只神鼠?”这样,会使学生的兴奋点偏离教学的主线,耽误教学时间,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进一步修正课件:把猫咪的声音更换掉,变成小老鼠的声音,此问题就可避免。

其次,原课件中小老鼠跑动的路线过长。“啊!跑得真快!”从学生的惊叹声中足以看出,学生们的视线会被小老鼠带走,容易忽视验证的真正目的即:“小老鼠身下的数字5”。由此可见,小老鼠跑动的路线的长短大有学问。课后改进课件:把小老鼠的跑动路线改变为向上做直线运动,距离以能看到它身下的数字5即可。

3、及时反思,提升思维。

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有位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断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不断地进行反思,我们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

教师在制作、使用课件过程中因考虑不周全等原因造成的尴尬,正是给自身提供反思的素材。教师应好好把握,深入反思后加以改进,再次用实践来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次实践后,再进一步反思为什么有的方法可行,有的却行不通。教师在这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地循环往复寻找新的解决办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而因怕出错、图省事而回避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逃避不是好办法,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勇敢地直面新情况、理智地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不断地超越自我。

二、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变得更精彩。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们会首先对于某些问题进行预设,预设归根到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但千万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的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在老师提供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设置的问题空间符合学生能力的前提下,如果学生没有预设生成,比较好的选择就是给他们时间,有时学生没有回答并不代表结果是0,只是在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型,或还未与原有经验建立连接而已,这就需要时间。教师在教学中要舍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机会绽放智慧火花,表现自己的创新才能。要相信学生:我们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安排小组学习,课前为各小组提供各种形状的图形,课上让学生将各种图形分分类。学生在小组讨论、操作实践、交流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按有几条边来分类的情况,并以此来命名图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有了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个性得到了张扬,积极的情感得以培养,课堂的生命力在此得到了体现。

三、解决策略多样化,唤醒学生智慧。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发展潜能。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创造的意识。

如:教学“求平均数”:两个小队去植小树苗,第一小队有8人,平均每人植了15棵,第二组有8人,平均每人植17棵,这两个小队平均每人植小树苗多少棵?学生通过探索找到了解题方法:(15×8+17×8)÷(8+8)=16(棵),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能不能用(15+7)÷2来计算?这样不是更简便吗?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疑问,首先追问:用这种方法算出的得数一样吗?学生计算后发现得数相同,然后教师将题中“第二小队有8人”改为“第二小队7人”,接着追问学生:还能不能用第二种方法来解答?通过议论,并借助线段图,学生发现改过后如果还按第二种方法来做,那么第一组就有1人植的棵数没能与第二组平均,所以,这种方法不能正确求出改过后的题目平均每人植多少棵?教师再设置讨论:什么情况下可以用第二种方法来进行计算?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只有两个份数相同时,才可以用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当3个份数相同时,才可以用3个平均数相加除以3……通过这样生生追问,学生将不会滥用第二种方法,并对“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含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智慧的课堂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数学背景都是丰富而独特的。我们应力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想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真诚地欣赏尚为幼稚的创造萌芽。

四、教师的关注点,决定学生的思维高度。

如:《圆的认识》我思考——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了?学生或老师画出圆不圆如何处理?那些“不圆”的作品,就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命体,应该珍惜。

我的思考: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

要立足于课堂,功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该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多角度的探索,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也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能力。

我坚信,只要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并在日常数学教学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一定会得到“更快、更高、更强”的提升。这正是“我们的思想有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聚焦新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2、郭绍青. 《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 2002年7月

3、李长吉 《教学价值观念论》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第88-89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