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9
/ 3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曹晶华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湛江 524048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普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我们对相应认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与学校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并且依据专业教学实际情况与学校师资力量,从课程整合、考核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实施改革策略,保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期间,课程改革优势的充分发挥,并且教师可以对数学思维内容与计算机课程进行综合考虑,具有针对性制定课程改革方案,从而保障专业特色的体现。本文我们将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方式进行研究,以期专业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专业;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自1998年期间我国教育部门为了保障高等教育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新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该展业属于数学类本科专业,其设置目标是希望人才培养与新时期下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并且向社会中输送更多数学应用型专业人才,这给相关数学类专业招生带来了积极影响。至1999年以来我国已经有数百所高校注册开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这样的前提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高校中逐渐普及,并且形成了一股教学热潮,并且相关专业招生规模相对较大,但是通过相关院校师资力量来看,部分院校仅仅依靠计算机教室开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这不仅增加了计算机任课教师工作压力,还无法体现出该专业特色课程及改革内容。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现状

在最初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阶段,各大院校对专业培训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从实践调查与相关资料分析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训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专业内涵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那么将对专业教学效率造成不利影响。部分学校将计算机与数学相结合构建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还有一些学校照搬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概念到底是什么,并且也对自己未来发展存在担忧的心理。自2000年起各大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始招生,并且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多数院校能够秉承着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原则,不断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期间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实现了数学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培养[1]

计算机类课程改革下的整合工作

课程整合是的是在课程原有体系基础上,将新的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合并到其中,从而形成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保障课程整体内容的完整性与良好的结构性,并且实现课程优势集成、亮点聚合的目标。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对于教学体系、课程门类以及学科结构相关整合活动高度重视,因此下面我们将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为出发点,结合该专业课程特点,对其改革方式进行具体分析[2]

实际整合之前,教师应考虑各课程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顺序,虽然每门课程都是独立开设的,由不同的任课教师讲授,但是如果课程之间的衔接环节出现问题,那么计算机类课程完整性将无法得到保障,甚至可能误导学生。如开展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课程期间,学生可能会受到学时的限制,而无法充分掌握计算机语言课程,在这样的前提下传授学生语法与相应控制结构知识,那么学生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内在含义,并且一些链表、指针及函数知识来不及讲授,这给计算机类课程改革带来了较大困扰,与此同时繁重的课业负担,也无法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类专业课程的兴趣,在这样的前提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数学优势无法发挥。

因此相关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语言程序设计及数据结构课程进行整合,首先在第二、三学期开设数据结构课程,为学生传授数据结构相关概念知识以及基本操作,之后在第四、五学期结合数学知识与编程技术制定教学方案,保障学生能够掌握可视化编程、数学方法编程等技术,而第六学期则开设数学软件与混合编程课程,这样的课程改革方式能够有效融合计算机网络及相应编程内容,实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与此同时分层教学的形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3]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改革模式分析

3·1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相应目标与要求,具有针对性选择教学案例,从而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分析与讨论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理解。与此同时我们知道案例的选择,对于案例式教学模式开展效率具有直接影响,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根据每一章节内容,对其中的重难点与知识点进行提取,之后选择或构建一个与教学实际相贴切的案例。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应保障学生理解案例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任课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小组探讨活动当中,引导与帮助学生分析案例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影响的加深

[4]。除此之外教师在课程教学期间,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职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案例程序的开发。但是在这里也需要注意,通过案例方式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会有一些零碎的知识点被遗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后期趣味性作业设计而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

除此之外实践教学期间,案例式教学强调实例的演示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相符。因此相关高校实施案例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知识点掌握的加深,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取独立思考问题及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与此同时案例教学期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将加强,从而通过问答或其他互动形式,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从而提升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及改革效果。

3·2课程讲授及练习的加强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课程多数为语言类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应用程序开发能力,但是各项课程具有知识量大的特点,学生很难全面掌握课程内容,因此相应高校应实施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加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讲授及练习工作,保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因此任课教师可以尽量选择短小精悍的语法代替以往繁琐的语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点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3·3机房授课模式的优化

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传统授课方式以多媒体教室授课为主,以机房上机为辅,在课程教学期间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只能通过模仿教师操作而学习,并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同步进行,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上机训练的机会,那么也无法巩固知识,从而对学生学习兴趣造成影响[5]。由此可见传统计算机类课程授课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经过相关教育部门的探讨,决定实施计算机课程机房授课模式,从而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屏幕看到教室的操作,并且可以与教师同步编辑程序,得到程序编辑成功后带来的成就感与喜悦,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结合讲授教学与练习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时辅导,从而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知识点理解的加深。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改革下考试方式

相对来说计算机类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理论考试方式无法实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院校考试改革成功经验,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制定考试机制。首先对于数学方法与编程两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可以采取笔试考核的方式进行教学检验工作,通过多元化选择题、简答题或填空题分析学生理论学习成效,这样教师也能够进一步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上机考试可以安排在最后,教师需要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尽量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完成编程,从而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除此之外数学软件混合编程及网络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应用性较强,并且其中涉及到的实例较多,因此考核期间高校可以与相关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与解答一些大型应用软件基本开发与设计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实际编程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总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高校计算机类课程也逐渐增多,其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并且向社会中输送了大批相关专业人才,这对于计算机行业整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是经过相关实践调查可以了解到,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改革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我们对其课程改革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专业人员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云微, 赵亚男.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J]. 科技资讯, 2018, 16(21):209-210.

[2]谭义红, 陈治平. 大数据时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据分析人才培养[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 000(001):54-55.

[3]骆焦煌. 基于校企合作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8, 038(003):139-141.

[4]李健, 汪威, 王国伟. 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8, 005(005):37-38,42.

[5]李敏, 桑海风.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探讨[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2(12):106-108.

作者简介:曹晶华(1975-),女,辽宁岫岩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