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2

浅析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及对策

陈学兵

青神中学校,四川眉山 620460

摘 要: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家长、学校、社会缺一不可的长期工作。其中,学校教育的因素不容忽视。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学校视角,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观察研究等研究方法,浅析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及对策,以期为现阶段学校促进和保障更多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学校教育 预防 犯罪 未成年人


2019年10月,一部全国热映电影《少年的你》,将未成年人犯罪话题再次带入公众视野。2020年6月1日,最高检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据介绍,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形势趋稳向好,未成年人涉嫌严重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数量逐步减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整体平稳。但稳中有变,好中有忧,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有所回升,未成年人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强奸犯罪人数上升;同时,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不容乐观,性侵害、暴力伤害未成年人,成年人拉拢、诱迫未成年人参与黑恶犯罪等问题相对突出。如何有效预防、矫治未成年人犯罪,更好地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然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一、要重视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意义

据最高检发布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84569人,经审查,不批准逮捕88953人,受理审查起诉383414人,其中不起诉58739人(含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满后不起诉),不捕率、不诉率分别为31.43%和16.70%,均高于普通刑事犯罪。

2019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着力解决校园安全、学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2020年8月17日,全国人大公布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二次审议后的修订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如何对低龄实施涉嫌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治、预防其再次实施严重的犯罪行为,是本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的重点。

建立健全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固然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保障和重要前提。然而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即不良社会环境、不良家庭环境、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权益保护不到位、自控能力较差。因此,笔者认为,构建“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保障、以个人为主体”的综合教育和治理网络更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途径。

二、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及现存问题

(一)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从未成年人社会化的整个过程来看,除了家庭之外,学校是对未成年人影响最大的地方。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良心道德底线和基本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抵制和消除不良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反之,就容易误入歧途。

(二)部分学校现存问题

1.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盛行,一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育的重点,“重智育,轻德育”,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弱化,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有些成绩差、升学无望的后进生,由于长期缺乏关注和管教,这些后进生就容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2.德育教育、性教育存在失误,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心理辅导缺失。部分学校德育课名存实亡,根本没有起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作用;很多学校对性教育视为敏感话题,釆取回避态度,生理卫生课多由学生自学完成。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科学性知识,多通过浏览黄色书刊、观看淫移录像等方式来满足青春期对性的好奇,结果诱使性犯罪可能性增大。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几乎不了解,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不知道什么行为是犯罪、犯罪有何后果以及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导致法制教育收效甚微。未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无法及时有效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连接错位。由于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老师不进行家访,家长也以各种理由不去参加家长会,未成年人的教育就容易出现“在家父母管,在校老师管,出了家门、校门都不管”的情况。因为缺乏引导和管教,他们便为所欲为,容易沾染上恶习,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要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一味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应试教育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上来,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和机制,从根本上确立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育人”的“启蒙教育”地位,不以分数论成败。每学期都应设计组织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体育等各种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影视作品,利用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趣味性,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坚持开展以法制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教师主力军,政治课主阵地,教学与管理主渠道”的作用,拓宽学校法制教育新路子。学校应设置独立的法制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配备专业化教师,不断改进法制课教学艺术和提高教学水平。要积极推进中小学校聘请兼职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的工作,还可以根据需要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社会工作者,长期或定期进驻学校,协助开展德育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构建法制教育宣传体系,设置校园法制文明监督岗,进行日常行为督察。发挥校网络功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增强知法守法意识。

(三)加强与家长有效沟通,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携手共进

学校应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法制、心理方面的讲座,让家长知法懂法,也要家长更清楚学生的成长心理,心理变化特征,从而让家校合作能更和谐。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开展家庭法制教育,以自然村为单位,分片覆盖,采取书面形式向家长发送有关的法制教育材料,以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方式。结合具体时情,经常给家长致信,传递教育信息。最终达到稳步提高家长法律意识的目的,使家长提高法制观念,依法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优化教育环境,主动配合学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严格校园日常安全管理,建立学校欺凌防控制度

应当严格日常安全管理,及时排查可能导致学校欺凌事件发生的各种隐患,应当建立学校欺凌防控制度,发现有学生欺凌现象要及时制止、处理,采取由法治教师或法治辅导员予以训导,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预防与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时代性课题。我们要直面现实,深刻思考,既要建立保护未成年人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更要制定和完善治理未成年违法犯罪的速效措施,扼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蔓延势头,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其健康成长,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葛海.学校教育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5(003):141-144.

[2] 关颖. 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调查[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2, 000(003):9-13.

[3] 张克钟.浅谈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J]. 公民与法治, 2017, 000(004):P.16-18.


作者简介:陈学兵,男,1969.07,青神中学校,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