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数字阅读服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数字阅读服务研究

柳军 []

中山纪念图书馆,广东 中山 528403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的演变,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专业导向到大众导向的转变过程。本次疫情与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加完备,疫情期间,数字阅读服务也向纵深发展,本文分析了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完善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及构建疫情数字阅读服务模型。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字阅读服务;疫情数字服务平台

1引言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暴发,随后疫情迅速扩大,为控制疫情发展,各地陆续出台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公共卫生机构推荐群众依靠常洗手、保持人际距离、少触摸脸部来预防感染,同时疑似被感染者可通过戴口罩减少感染他人的几率。疫情防控期间,公共文化场馆通过闭馆,减少人员聚集,应对疫情,广大人民群众也听从当地政府部门意见和防控举措,居家隔离。对于图书馆来说,一方面,在疫情期间,由于场馆关闭,失去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由于居家隔离政策,读者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极大的释放出来。公共阅读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落差进一步扩大。

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实体文献阅读服务几近停摆,但是,对于天生伴随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数字图书馆来说,具备无可比拟的替代优势:无时无处不在,只要服务器在线,服务永远在线。图书馆人也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一点,疫情期间,探索数字阅读服务,线上服务“不打烊”满足居家隔离读者的阅读需求。

2数字阅读服务现状

数字阅读服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其建设原则也是不断发展的,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一是服务于学术研究的学术期刊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服务于保存和发展馆藏特色资源的本地特色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服务于大众数字阅读的数字图书馆体系建设,四是服务于全媒体时代的立体式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建设。

2.1学术期刊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建设

图书馆数字服务建设最早是在服务于高校、科研院所、情报所等专业机构的图书馆中展开的。学术期刊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启动最早,发展时间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二十一世纪初发展进入高潮。其发展背景是计算机联机检索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联机检索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空间上分散的资源得以在统一的检索平台下,进行检索获取,使得有限的专业资源摆脱了地理空间的限制[2]。

学术期刊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囿于技术成本投入高、用户使用成本高的特点,初期建设大多采取多级联合投入的形式,更多的是探索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界数字资源服务的探索,其服务对象、服务形式和利用形式都有极大的限制[3]。

2.2本地特色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用检索技术开始内嵌于各种商业和开源的CMS(内容管理系统)系统中,利用这些技术,图书馆可以方便的对本地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建设本地特色数字阅读服务体系[4]。

本地特色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保存了珍贵地方文献,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分类管理、分组整理、主题管理及全文检索等技术,使这些常年无人问津的文献焕发新的活力,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数字图书馆专业人材,为今后数字阅读浪潮培养的中坚技术力量。

2.3数字图书馆建设体系建设

1998年,我国启动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其总体目标是:在因特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高速宽带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服务,在网上实现对各种资源库的查询与检索;总体技术与国际主流技术接轨[5]。从形态上来说,这个阶段数字图书馆实际上是OCLC的延伸,本质上是联机计算机图书馆。

在VPN或者SSO单点登陆技术应用前,数字阅读服务是在图书馆的场馆空间进行的,限制条件比较多,利用数字资源读者数量有限,由于数字资源服务上投入产出比较小,数字资源服务经费相对有限。2000年后,随着VPN和SSO单点认证技术应用,数字图书馆服务终于冲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向读者家中、办公场所等私人或者公共空间突进[6]。从前,服务于学术研究和地方文献保护利用的数字资源就显得单薄了。

技术上取得突破后,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以内容为中心,纵向上,丰富各个谱系的数字资源;横向上,进行跨馆跨部门合作,加大共建共享。

3疫情期间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

疫情期间,由于图书馆服务阵地关闭,数字阅读服务成为图书馆继续提供公共阅读服务的主战场,本文通过调研以下六家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中山纪念图书馆、江门市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常熟图书馆,为大家一窥病情期间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开展情况。

3.1基本情况调研

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是疫情期间图书馆提供数字服务的基础,我们对上述六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的数据库数量、统一认证系统、移动图书馆APP、微信数字资源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调研。

3.1.1数据库数量及统一认证

数据库数量是图书馆进行数字资源服务的基础条件,为读者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阅读资源。

根据调查,在数据库总量方面,广州图书馆44个、中山纪念图书馆32个、江门市图书馆20个、苏州图书馆21个、厦门市图书馆46个、常熟图书馆23个,在数字资源数量上,均超过20个数据库,且在主要类型的数据库方面:如期刊报纸、电子图书、少儿学习、多媒体等,均有建设,可以满足读者居家隔离基本阅读需求。

统一认证方面,以上六个图书馆均使用SSO单点认证技术,可以实现读者远程认证访问,无需到馆阅览。统一认证技术的普及,使数字阅读服务在不突破数字资源版权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版权保护中的合理使用原则,真正使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摆脱了场地空间的限制,发挥出数字阅读服务真正的潜力。

3.1.2移动数字阅读

在移动图书馆APP方面,除常熟图书馆外,其余五家图书馆均有独立的移动图书馆APP,独立APP均为委托开发的形式为读者提供服务,委托厂商有超星移动图书馆、中文在线等数字资源供应商。

移动图书馆APP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移动阅读服务,但是移动阅读形式也并不局限于独立APP形式,调研的上述六家图书馆均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为读者提供移动阅读。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向新媒体平台的迁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多数图书馆技术能力有限,独立开发移动阅读APP不太现实,但直接利用厂商的成熟产品,则会产生锁定效应,无法兼容其它数字资源商的内容产品;二是随着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内容运营门槛大幅降低,图书馆有能力进行二次开发和维护,同时,也不会排斥不同数字资源商的内容产品。

3.2疫情期间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比较分析

本次疫情与2003年抗击非典型肺炎(SARS)已经相距17年,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内容上有哪些继承,有哪些发展,有哪些创新?

3.2.1非典期间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内容

2003年,我国数字阅读服务建设还处在初期,数字阅读服务主要以馆内阅读阅览为主,也有少数图书馆通过VPN形式为读者提供服务。数字阅读服务在此阶段主要信息服务形式展现,即通过网站设立抗击非典信息专栏。

根据孙继林《国内图书馆抗SARS网页述评》,在全国发生疫情的有25 个省、市、自治区, 有15家图书馆提供线上防治非典型肺炎( SARS) 信息服务,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有8家图书馆以链接权威网站的专题防治信息,其它7家图书馆采集网络信息后,重新编辑上网发布。所有15家图书馆均未挖掘自身数字资源馆藏[7]。

3.2.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数字阅读服务

对比2003年4-6月非典期间,本次图书馆在数字阅读服务有继承,有发展,也有创新:

继承:通过调研上述六家图书馆,均提供防疫抗疫专题信息,与2003年不同的是,很多图书馆并未通过图书馆网页提供专题信息,而是利用微信公众号设立专题信息,如厦门市图书馆、江门市图书馆等。

发展:①调研的所有图书馆均实现数字阅读远程访问,读者居家通过读者证账号即可登陆阅览;②全面实现数字服务移动化,所有图书馆均开通微信公众号,开发微信数字资源服务大厅,同时,大部分图书馆均有独立移动端APP,配合PC端,实现全媒体数字化服务;

创新:相比于17年前仅仅是通过网站发布防疫抗疫信息,此次疫情之下,图书馆人切实的感受到读者对于数字阅读的渴求,因而,除了线上服务不下线外,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通过数字阅读推广,吸引读者进行数字阅读,通过分类推广、精细引导,满足读者个性化数字服务需求。

4疫情之下数字服务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根据后台统计,笔者所在中山纪念图书馆在2020年1月23日至2月25日,数字阅读服务点击量达到118.84万,相比去年同期增长81.8%,增长幅度巨大,一方面,数字阅读服务契合了广大读者需求,另一方面,在疫情期间,数字化服务相对传统纸本文献阅读发挥了很大的替代性作用。在成绩面前,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4.1抗疫数字资源没有统一整合

疫情期间图书馆数字服务有两大目标:一是满足读者的数字阅读需求;二是推送相关防疫抗疫数字资源,为读者防疫提供支持。

从观察得知,防疫数字资源的推送阅读,大多是孤立的,以资源库为单位,将独立资源库中有关公共卫生、防疫知识等内容单独整理,将阅读链接转换成二维码,利用二维码技术,读者通过识别二维码进入各个独立资源库进行阅读。从总体上来说,这种独立推送总体投入较小,使用上也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方便读者阅读。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一是单个资源库拥有的资源量始终有限,与防疫抗疫相关内容更是少之又少;二是服务形式以公众号推文方式,没有统一的入口,读者下次想读的时候,可能很难找到。

4.2统一账号系统

图书馆普遍使用VPN或者SSO技术,通过读者证账号系统,实现一次登陆,享受所有数字阅读服务。这套系统在非疫情期间,对于只是查找资料及浅度阅读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在疫情期间,阅读需求骤升,深度阅读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由于VPN或者SSO系统只是作资格认证,传递给数据库的信息只是统一的资格信息,如:XXX图书馆合法用户,数据库辨识资格信息后,就给予用户访问权限,所有读者对于数据库来说,都是机构用户,而没有个人用户的账号信息,这就造成了读者阅读记录、访问历史全都没有独立的数据记载。

部分资源库可以通过读者通过个人注册,进行个性化服务,但问题上仍偏少,而且需要一个个资源库去注册,无形之中给读者设置了很高障碍。

4.3多终端体验不一致

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呈现出与PC端数字阅读很大的差别,一方面,由于PC端建设较早,而移动端建设晚,两者并未统一规划;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过于强调移动端的浅阅读和碎片阅读,而忽视现代人在场景转换中对阅读体验一致性的需求[8]。

疫情期间,就可以明显感受到,我们大力推广的移动端的资源总量相较于PC端有很大差距,在资源量上来说,就无法构建一致的数字服务体验,移动端更多的作用是将读者吸引到PC端或者独立APP中,无法真正的给用户提供一站式移动阅读体验。

5疫情之下数字阅读服务模型构建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是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反思这段时间图书馆数字服务的短板和不足,改进数字阅读服务模型,使数字阅读服务发挥更大作用。

5.1个性化统一数字阅读服务体系模型

个性化统一数字阅读服务体系模型要满足以下几点:一是在所有数据库中,为读者建立独立和统一的基于读者账号系统的“数字用户指纹库”;二是“数字用户指纹库”必须具备与个人隐私无关;三是为数字资源商提供SSO数字用户接口。

5fe94f563a422_html_1de467b1140254ff.png

图1 个性化统一数字阅读服务体系模型

如图1所示,在这种模型中,各个资源库并不直接访问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中的读者信息数据,而是通过统一的数字用户指纹库,数字用户指纹库面向资源商开放API接口,为所有读者建立基于数字用户指纹库的个性化数字服务档案,提供跨库的统一认证和统一体验,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读者隐私。

用户:即数字阅读服务的对象。在这个模型中,所有的用户均为图书馆正式使用者,在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中,均有相应的读者用户数据,如果直接把这些数据开放给资源库,会存在读者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一是资源库利用读者用户数据,在未经读者授权的前提下,使用读者隐私数据;二是资源库系统存在安全漏洞,被恶意攻击,间接导致用户隐私泄露。所以,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直接开放用户身份信息接口给资源库厂商,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隐私问题,伤害到图书馆数字阅读用户,因而,非常有必要通过隐私脱敏的方式与资源库厂商进行合作。

数字用户指纹库。数字用户指纹库是依托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读者身份信息数据库建立的。读者身份信息数据库中有大量字段涉及个人隐私,如性别、出生年月、兴趣、爱好、职业等,都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即使对这些字段包含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加权处理,并通过特定加密算法生成用户指纹,也有一定的隐私风险。本模型的中数字用户指纹建议各个图书馆仅利用读者证账号信息进行数字用户指纹库生成,生成流程:①对读者证账号进行脱敏处理;②对脱敏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加密,生成数字用户指纹;③数字用户指纹保存在独立的数字用户指纹库中,并开放认证API接口给第三方资源库使用。这样的好处是,所有的敏感信息均被清洗掉,任何第三方都无法通过数字用户指纹逆向出用户的实际个人信息,同时,所有的数字库厂商均可为读者建立个性化的数字服务档案,记录和保留图书馆数字阅读用户的阅读进度,建立个人书架、数字书签、在线笔记等更具个人特色的服务。

个性化数字阅读档案。个性化数字阅读档案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通过SSO数字用户接口,及数字用户指纹库,为所有用户建立独立的个人数字阅读档案,但是各个库的个人书架、数字书签及在线笔记等,均不能通用。主要问题在于,各个资源库结构、资源类型、阅读方式等,以及最为重要的元数据模型不统一,从而无法建立跨系统的个性数字阅读档案。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完成第一步建设,在时间上和技术上来说是可行的,对用户来说,解决了长期影响他们数字阅读的障碍。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开发整合,实现第二步,跨系统的个性化数字阅读档案建设。第二步,跨系统数字阅读档案:在第一步基础上,在图书馆界达成共识,与资源库厂商一同制定元数据跨系统交换标准,使读者在各个资源库中数字阅读的足迹能统一到个性化数字阅读档案平台。

5.2图书馆疫情数字服务平台模型

图书馆在疫情之下,除通过数字化服务满足一般性数字阅读需求外,更要通过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为读者提供疫情数字服务。

5fe94f563a422_html_1b8f6294d37f0d31.png

图2 疫情数字服务平台

如图2所示,利用数字用户指纹库、内容发布平台、SSO数字用户接口,与筛选审核整理后的疫情数字服务资源一起筑成“疫情数字服务平台”,平台实现疫情资源集中展示阅览、生成个性个疫情阅读档案及多终端统一体验。

图书馆疫情数字服务平台有别于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政府部门的疫情集成信息平台或第三方医学健康类信息平台的疫情专栏。图书馆应充分挖掘自身数字阅读资源和服务优势、信息获取、分辨筛选和信息加工等专业特长,在此前提下,提供疫情数字服务平台。

疫情数字服务平台数字阅读服务资源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可靠信息渠道。可靠信息渠道一定要充分利用睡一夜数据开放平台、政府卫健部门疫情集成信息平台、政府部门实时信息新媒体发布平台等权威的疫情信息获取渠道,在注重时效性、有效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进行严格把关。由于疫情发展一天一个态势,很多信息、治疗方案、防护指南等都在不断更新,不果平台更新不及时,很多过去是认为是正确和可靠的信息,随着时间发展,可能被证伪或者更加可行的方案替代。图书馆一旦着手进行疫情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第一要务,就是安排充足的人手,及时追踪疫情信息,提供具有时效性的权威信息。

6结束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下,图书馆界积极投身于防疫抗疫战疫当中,虽然疫情之初,图书馆大都闭馆应对疫情,但是,图书馆人在使命感的驱使下,找准疫情之下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缺口,积极探索利用数字阅读服务抗疫,除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疫情专栏信息,同时,也积极利用数字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果,精选优质数字阅读资源,推送给读者,助力宅家抗疫。但是,我们也应看来,目前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如缺乏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多终端体验不一致等问题。图书馆人应在当前数字阅读热情充分激发的当下,积极思变,建设个性化统一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建设疫情数字服务平台,更好的服务疫情之下,读者疫情信息获取需求和数字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文军;陈焕之;蒋伟进.近10年来国内外数字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7,(18):128-136

[2]于林海.图书馆信息检索网格化应用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4):58-60

[3]张晓林.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6):7

[4]李冶.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组织与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5]黎静.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7):178

[6]李馥娟.单点登录技术分析及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9,(21):112

[7]孙继林.国内图书馆抗SARS网页述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4):63-65

[8]马睿.图书馆与碎片化阅读的融合发展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9):34






作者简介:柳军(1982-),男,图书资料专业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