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逻辑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2
/ 4

“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逻辑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张显锋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嘉兴 314031

摘 要:“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来源,是当代中国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核心。在阐释“红船精神”核心要义的基础上认为:“红船精神”引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是由于历史文化同源,实践基础环境共生,基本哲学逻辑一致,其价值就是要激发企业家及其员工首创、奋斗、奉献的精神,最终树立文化自信,促进企业和员工发展。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以“红船精神”为引领,从精神、制度、工作、学习等多个实践路径来探索。

关键词:红船精神;企业文化;逻辑;实践路径

指出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并将其深刻内涵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今天正走在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企业,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产物,同时也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内聚人心、外树品牌不断促进企业发展和强大的源泉。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也是千千万万在我党领导下的中国企业的使命,因而,需要在企业中弘扬“红船精神”,用“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探索引领的实践途径,才能引导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红船精神”的核心要义

2018年,习近平同志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对“红船精神”内涵做了进一步阐释,其核心要义包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积极学习实践。这一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理想、谋求民族独立、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的高度凝练,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建设与改革征途上的精神支柱。

领悟“红船精神”核心要义,首先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展的基本历程:从盘古开天地到秦统一六国,唐宗宋祖到明清时代,从中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发展,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就孕育着首创、奋斗和奉献精神。

其次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奋斗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期的先进文化: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智慧、理念仍然是我们的精神食粮;革命文化是传统文化、革命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相互融合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我党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革命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提炼、并结合社会建设和改革的国情所形成的精神支柱。我们在文化传承中体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营养。

再次要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孙中山为代表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旧制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建设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新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正是我党不断践行“红船精神”的本质体现。

最后,必须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担当。考察中国的历史,“洋务运动”不能解救劳苦大众,“三民主义”终究夭折,而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则为怀抱拯救万千劳动人民于水深火热中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结合创造契机,同时也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于是在思想界,苏联革命成功经验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传播和认同;在实践中,共产党小组在中华大地不断创立,1921年,从上海的法租界到嘉兴的南湖红船上,中国共产党选举产生了中央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建党初心及其使命担当则集中写进一大的纲领中。习总书记指出,“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2]此后的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先后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炼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脉相承的革命、建党、建设和改革理论、治国理论体系,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勇担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并不断夺取“四个伟大”的新胜利。

“一条小船承载着一个大党”从南湖驶向了全国,也驶向了全世界。这一航程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党不断创新、不断奋斗的过程;这一航程中,也是谋求国家、民族复兴来实现我们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一航程中,也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创造并将不断创造这个世界奇迹的过程。

二、“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逻辑

“红船精神”是指引着中国革命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源动力,其价值和作用超越时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发展、实现富裕、走向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真理,是引领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也是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逻辑。

(一)历史文化逻辑: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

企业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在人与人、企业与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基础上产生的,企业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亚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内聚人心,外树品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五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企业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企业家观念、企业发展历程、企业中核心员工价值观。“红船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超越时空的当代价值使其成为我党和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最先进理论和文化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船精神”与企业文化具有同源性:历史同源和文化同源,而“红船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的直接来源,也必然是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起点。

(二)社会实践逻辑: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新中国70年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也走过了70个年头,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为一个从自发探索到积极引进再到自觉建设的发展过程[3]。70年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已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世界500强的企业中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但我们也能够看到,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是时间并不是很长,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缺少积淀,内涵理解不够,西化现象、本土化不足,使命感责任感不强,初心和价值观偏离、先进性不够等等。“红船精神”经过百年锤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不断实践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的源头和精神支柱,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环境、70年来我国企业文化实践中的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正是“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和基础,进而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三)基本哲学逻辑: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文化需要哲学来关注和思考,关注和思考的形而上的内容是:在中国,企业为什么产生?成立企业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是什么?企业文化与企业实践是不是一体两面的问题?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如何界定的?企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如何界定呢?关注和思考形而下的内容: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应该是什么?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将精神内核融入进去和展示出来?各有特色的中国企业如何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品牌建设、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物质生产、企业家精神、员工思想和行为习惯相结合起来呢?企业的物质财富如何与企业的精神财富相结合呢?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哲学关注和思考的命题经过了70年的思考、模仿、探索和自觉建设的实践过程,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正是体现了以“红船精神”为精神支柱和强大思想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思考和实践的结果,为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当代价值

习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人文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伟大创举,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原创意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用“红船精神”引领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增强企业的文化自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精神自信、价值观自信,就是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肯定性评价和执着的坚守[4],中国企业的文化自信信什么呢?就是要对企业自身建设的企业文化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对自身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责任感、使命感的高度认同并不断践行的坚持。“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源头,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不仅对国家崛起和民族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引领价值,以“红船精神”指引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和能力,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家和员工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改造客观世界来达到主观世界的自信心,中国企业的文化自信就会不断生发出来和增强起来。

(二)“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什么?有人说是人才,是技术,也有人说是掌握技术的人才?事实上,有技术有人才的企业破产的比比皆是。企业成功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相同的,就是企业文化成为了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红船精神”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也是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是来源于为实现1840年以来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艰苦努力、不懈斗争和家国情怀。以“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内聚民族复兴之心,外树中华民族企业品牌,掌握科学技术,和企业内外环境和谐共生,能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元动力,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取活力和升级,进而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三)“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家及其员工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这样一种高级生存状态,这是每个人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发展,包括人的身体、心理、才智、能力和精神境界的全面发展,这是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正是我们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以“红船精神”来引领企业文化,谋求企业的生产力的提升,将企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的一个阶段性的生存状态,强调在物质财富强大的同时,关注企业家及其员工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身心健康、能力全面、精神境界的全面进步和提升。

四、“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企业文化建设包含了对企业环境、企业家精神、企业价值取向、企业文化氛围、道德规范、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新认知和建构。因此,以“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就要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尊重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探索和寻求中国特色因子,保存共性,彰显个性,以体现“红船精神”对企业的精神、制度、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引领为重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忘初心和使命。

(一)注重文化建设生态,强化精神引领

以“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实质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首创、奋斗和奉献”的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引领企业家的初心和理念沿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而不发生改变,秉持创新、奋斗和奉献的精神,始终将企业发展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关注企业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企业环境的和谐共生、企业的人文环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环境和谐共生、企业的制度和运行环境和国家的法律制度环境和谐共生、组织发展和企业员工发展和谐共生。在此基础上,将“红船精神”通过物化形式和企业员工的生活化形式深深嵌入企业各方面,进而实现企业员工的内化,达到强化精神引领的目的。

(二)注重企业内部建设,落实制度引领

以“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关注和注重企业内部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自发探索走向企业自觉建设的过程,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外源性引导走向内源性建设的过程,企业的内部建设主要包括组织架构、组织制度及制度运行机制等内容,在组织架构中注重企业家、党组织、工会组织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工作,发挥其“创新、奋斗和奉献”精神的示范功能;通过将“红船精神”的本质融入到现代企业各项制度建设和运行中来,弘扬“首创、奋斗、奉献”的先进理念,引领现代企业民主管理机制建设,落实制度引领工程,引领企业家与员工的言行和习惯。

(三)促进科学和谐发展,注重工作引领

以“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在于企业的日常工作中来。这就需要企业家和管理者不断思考、分析科学和谐发展的各项资源情况,并充分利用各项资源优势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更加紧密结合,促进企业科学和谐发展。企业的各项资源包括企业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主要成分,其中企业人力资源是最为核心和基础的,它的优势集中体现为优秀人才的个人品牌树立、优化组织各项流程、促进企业各项资源的相互融合等。注重工作引领,就是要充分发掘这三种资源的优势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专注学习引领

以“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及其实践评价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企业家及员工个人的全面发展在“红船精神”引领下有没有变化。关注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人的生存状态是否发生渐变,这种渐变首先体现在人的物质权益是否变化,人的生存状态是否仍然完全受制于物质?其次是在物质财富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的身体健康、精神状态是否发生变化?最后是人的各项能力和专业是否得到发展?这也是是否体现企业在“红船精神”引领下的“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内容。因此,以“红船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必须专注于学习引领,营造企业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组织,设计学习通道,引领所有员工利用工作场所、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充分学习,促进员工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实现文化育人,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全面发展。


[1][1]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

[2][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5(2)

[3][3] 刘 刚等.中国企业文化 70 年: 实践发展与理论构建.[J].经济管理,2019(10):194-208

[4][4] 魏敬东. “文化自信” 信什么[N]. 四平日报,2018-03-12(004)

作者简介:张显锋(1975-)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