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市 200030
摘要:中心静脉导管,也称CVC,属于血管内管的一种,放置于大静脉中,在临床中,中心静脉导管一般用于危重症疾病的紧急抢救,在临床治疗的用途很多,比如,测量中心静脉压、大量而快速的静脉输液、长期肠外营养和长期抗生素注射等等。在临床治疗中,中心静脉导管大多数应用于输液,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功能,长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很容易产生病菌细菌,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为主,也是医院内部感染病菌的主要原因。血液感染是疾病感染的主要途径,而在血液感染中又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为最主要的感染方式。为了降低病毒感染率以及因感染而造成的病死率。在临床护理中,需要护理人员开展一些防护措施,降低感染率。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临床;护理
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的概述
CVC的型号有直管、弯管和弯外延管三种,材料采用硅胶和PU材料,在临床中广泛用于输液、疾病治疗、血液透析与血液检查等多种用途,也正是因为用于血液的输送与检查。因而,中心静脉导管在应用的过程中很容易感染病毒。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统称为CVC-RI。引起CVC-RI感染最主要的病原体就是革兰氏阳性菌,临床上常见的病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树菌、肠球菌等,感染部位多发生于皮肤表面以及局部组织,其中在置入部位感染病菌的可能性最大。而引起这些病菌感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肠外输送营养物质,或者长期服用抗生素等等。虽然目前在临床上针对CVC-RI已经有了治疗方式,但是还是不能够忽视CVC-RI的重要性,避免医院内部发生大面积的感染。
二、CVC-RI感染因素及控制现状
2.1置管部位
引起CVC-RI感染的主要置管部位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其中,锁骨下静脉感染概率是最低的,锁骨下静脉皮肤层薄,皮肤褶皱较少,比较容易固定和换药,因此,这个置管部位的感染情况较少。而股静脉感染概率最高。因而,在临床治疗时,可以将置管置于锁骨下静脉,较少感染污染的概率。
2.2置管导管
置管导管材料也是导致CVC-RI感染的一大原因,材料不同,导致微生物粘附在导管上的能力也不同,而引起CVC-RI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微生物在导管内粘附的时间过长从而导致病菌增生。目前,临床上为了降低导管材质对于病菌的感染,均采用硅胶材质的导管。且在导管腔数选择时,尽量采用单腔导管,实验证明,多腔导管比单腔导管感染的几率更高。
2.3置管时间
CVC-RI感染的概率与置管时间长短成正比,在临床上有很多重症病人需要长期服用抗生素,或者长期需要输液来维持生命,导管使用时间过长,那么置管产生病菌的概率就会越大。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导管应当定期更换,但同时随着导管更换次数增加,也会加大感染病菌的风险。因此,如果临床治疗不再需要CVC时,就需要立即拔除。
2.4置管的操作技术
置管的操作技术高低也是影响CVC-RI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操作不熟练,在皮下导管穿刺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触碰到血管,血液外流,那么感染的概率就会加大。同时操作时间过长,无菌药物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长,也会增加病菌进入导管内部的概率。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选择一些操作熟练的护理人员。
三、预防措施及护理
在临床治疗中,做好预防措施及护理,那么可以降低CVC-RI感染的概率。首先,医护人员要增强无菌观念,执行无菌操作,CVC是一项侵入性工作,在整个穿刺、换药的过程中,要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尽量减少外来人员的进入,避免带入其他病菌,无论是在什么操作环节中,都要在无菌环境中操作。其次是规范置管的操作流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应当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这个部位易于操作,能够降低感染的概率。最后,加强置管出口部位的护理,置管出口部位最容易产生各种病菌,注意观察置管出口皮肤的变化情况,做好清洁工作,也给皮肤定期做清洁护理,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过后再进行操作。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置管出口部位皮肤的情况,如果局部出现发红、硬肿等现象,就要判断是否病菌感染。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病人全身的身体状况,每天详细记录身体的血压、白细胞数量变化,如果出现感染,应当及时进行治疗,或者更换导管。
小结:本文探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探讨了临床治疗中容易导致导管感染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护理力预防措施。CVC-RI感染是临床中常见的病毒感染,这种病毒感染具有传染性,如果不做好处理工作,很可能导致整个医院都会感染。因此,在日常的治疗工作中,要多注意病人导管的感染情况,尤其是重症病人,他们感染的概率更高。
参考文献:
[1]李健芳.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进展[J].健康之路,2016,15(03):21.
[2]童毛毛.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A].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二届重症心脏全国学术大会暨第三届西湖重症医学论坛、2015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15:5.
[3]王静.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02):170.
[4]杨屹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02):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