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机制在船舶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2

双重预防机制在船舶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孙红伟

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辽宁大连 116113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事故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被动接受开始,认为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总结事故的教训,采取应对事故的策略,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然后对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其可预防性,通过对隐患的检测和管理,避免事故的发生;然后建立全面的认识,从人、物、环境、管理等因素出发,运用风险管理的概念,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避免安全风险进一步发展成为潜在的事故。

关键词:双重预防机制;船舶安全管理;应用程序;

1双重预防机制的概念

双重预防机制是指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类管理与隐患管理的有机结合。其根本特征是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树立“预先防范、关口前移”理念,并将每个工作岗位的风险识别和生产为出发点,确定风险评估和分级预防和控制,同时,结合隐患调查,找出可能的缺陷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及时整改和关闭的隐患。

1.1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管理术语》(GB/T 23694—2013)把风险的含义定为:以某个事件的后果(包含情况的变化)及其发生可能性的组合。同时在标准里提及两种常规的风险矩阵算法:风险值(R)=可能性(L)×严重性(S)以及危险值(D)=可能性(L)×人体暴露频繁程度(E)×后果程度(C)。这侧面印证风险不仅仅是主观的直接评价,也是一个客观估量的过程。

1.2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事故隐患”一词通常是指由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危险的存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或环境因素,如因素容易发生事故。在前期做好风险防控措施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风险进行分类和控制,要求各级单位根据相应的检查频率,对不同单位进行风险控制和隐患调查。各级部门在调查中发现隐患,需要立即整改和关闭,及时发现隐患并继续跟踪情况。

1.3双重防范机制的内在联系

隐患往往是由于安全风险管理不当而产生的,因此风险分类管理是隐患调查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而隐患检查管理则是超标风险管理。风险分类管理和控制有利于事故隐患的进一步调查,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健全的双重预防机制体系。

2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有效结合的双重预防机制

“海因里希定律”,通常被称为“海因里希定律”、“海因里希定律”或“海因里希定律”,是由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这意味着: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规行为时,很有可能有29个轻伤或失误,并有一个重伤、死亡事故。

海因里希法则是开始从现有的隐患或违反规定,虽然“双重预防机制”是推进隐患调查和控制安全风险管理,强调安全生产的门槛,加强风险意识,分析事故发生的整个链条,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关键环节,防止不到位的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事故隐患、不及时发现事故隐患、管理成为事故隐患。安全风险的分类控制是对海因里希法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隐患调查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形成双重防范机制。

ISM规则第9条第1款规定:“安全体系包括确保报告、调查和分析不符合、事故和危害的程序,以提高安全和防止污染的能力。”这也强调报告、调查和分析不合格、事故和危害,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将上述概念进一步细化,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形成公司的安全管理金字塔结构。模型中相关术语的定义是指风险的相关定义,操作单元(风险点),危险和有害因素(风险来源和风险因素),风险评估,风险分类(A, B, C, D)、风险分类、风险分类控制和事故的隐患”指导方针的实施分级管理和控制安全风险的企业在上海”(2019年6月1日发布)。第一层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故,按照“事故四原则”进行处理,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本文将其称为“修补断羊”阶段,即事故处理阶段。第二级是对现有的事故隐患,运用隐患筛查方法,防止未及时发现的隐患和管理进一步演变成事故。本文称之为“防治”阶段,即隐患调查阶段。第三级是未发生危险事件,采用风险分类管理和控制方法,防止风险管理失败进一步发展成为潜在事故。本文称之为“未雨绸缪”阶段,即风险分级管理和控制阶段。根据事故因果链理论,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在事故发生前切断连锁事件。“双防机制”控制的重点从“隐患调查”的第二级转移到“安全风险管理”的第三级。

3公司的体系文件的建立

结合当前航运公司的体系文件结构和要求的“实现企业安全风险分类管理和控制,指导”的“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程序”应当修订,包括风险识别、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分类管理、安全风险动态管理、监测和评价等等。

3.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工作单位分工。根据船舶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船舶的主要业务操作单元进行分类根据“船舶安全运行管理程序”在系统文档工作单位的劳动安全工作分类根据职业健康安全操作手册。(2)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识别。组织有关部门和船舶通过人为因素、物质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识别工作单位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参照GB64411986《企业工伤死亡事故分类》和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与规范》,分析了事故案例的诱发因素、有害物质、伤害方式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时态以及正常、不正常和突发状态。

3.2安全风险评估

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一个专家小组来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运营条件风险分析(LEC)或风险矩阵法(l·s)等,识别与危险因素相关的风险,评估风险的可能的结果,确定风险等级的评估结果“安全风险分类控制表”,包括固有风险评估和控制风险评估。

3.3安全风险分类控制

安全风险分类管理和控制的原则固有的安全风险水平越高,管理水平越高,密钥管理和控制设施,部分,地方,区域和操作,很难操作,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有很高的固有风险,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上一级负责控制风险,下一级负责控制风险并逐步实施具体措施。

3.4船舶安全的动态风险管理与控制

(1)船舶航行风险评估。船舶在收到公司或承租人的航次转让后,应根据系统文件从海上风险、发动机风险、安全风险、健康和传染病风险等方面对航次风险进行评估。(2)船舶日常风险管控。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船劳动安全管理”,该船甲板部门和海洋工程部门应当召开前期建设会议之前每一天的工作,一天工作的安全风险评估、安全保护、人员分工、任务分配、使用工具、操作程序、应急响应和其他具体要求,有关资料记录在“施工前安全风险评估”记录表中。(3)船上特殊活动的安全风险控制。当一艘船发现新的风险或风险变化后航行风险评估和常规风险评估,风险不能由公司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目前,船舶实行特殊的风险评估,公司的职能部门提供了必要的岸基支持和制定特殊风险管理措施。

3.5监控和评审

按照体系运行监控程序等要求,作为公司体系运行的一个部分统一进行监控和评审,与公司的内部审核、考核、外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相结合。

4结语

安全管理体系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将最新的管理理念或要求与公司的管理体系有效结合。总结如下:首选,需要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对新的管理理念或要求进行系统学习、深入理解;其次,需要将新的管理理念与公司现行的管理体系有效结合,分析管理体系中的漏洞;再次,从体系的文件结构出发,将管理要求进行不同维度的分解并精准落实在不同层级的文件中;最后,形成一套公司高效、简洁的管理体系,让具体的执行者只需要遵守和落实与之相关的体系文件即可。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需要相关人员真正树立新的安全理念,并有效落实,而不是简单地将新的管理理念或要求生硬、直接转化成某一体系文件,导致不同体系文件提出不同的或过于复杂的管理要求,给执行者造成困惑和麻烦,从而不利于公司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高里柯,李佳.长江船舶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5):265-266.

[2]李晓峰.船舶安全管理之我见[J].黑龙江科学,2014,5(07):186.

[3]孙立浩.船舶安全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探讨[J].航海技术,2012(05):76-78.

[4]郑录岩.关于JSA在船舶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航海,2012(0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