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重庆市 400715
【摘要】:音乐与建筑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二者之间蕴含着的共性和映射,无论是从艺术风格的特征,历史的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需求甚至细节到艺术作品构成的元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进一步的探索艺术审美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力求用更加严谨的方式和敏锐的观察来领悟它们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音乐 建筑 关联性 艺术审美
建筑元素与音乐元素之间的关联性、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与哲学》中曾提及到,以及十八世纪后叶以来的作曲家贝多芬、豪普德曼比喻“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些艺术家极力推崇的名言都让我们不难看到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音乐的形象表达通过作曲家用五线谱的方式进行记载,其构成音乐的元素例如旋律、和声、伴奏织体、调式调性、音高等多种音乐元素之间都有着相对应的距离和位置。同样,一个完整的建筑形象也同样涵盖着数字化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元素,设计师起初用草图设计出一幅相对完整的平面构图,将墙体、门窗、洞口等诸多建筑元素按照相应的高度和尺寸比列进行绘制。以17~18世纪在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建筑艺术为例,当时的建筑多以教堂为主,从外观上来看,极其奢华,富丽堂皇的装饰是巴洛克之气建筑的主要特征,这个时期的建筑特点是重于内部的装饰,其全体多取曲线,常常穿插曲面和椭圆空间,企图以丰富多变的风格炫耀人们的视觉,并大胆用夸张的纹样形式,诞生于这一时期的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为了尽可能地展现圣彼得大教堂的全貌,将广场拉长,纵向的梯形与横向的椭圆形交融穿插,避免了单调和沉闷。此外,他设计了284根塔斯干柱式,并在柱子上雕刻了各种神采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这些柱子组成了规模宏大的柱廊,将广场围合了起来,相互掩映的灰空间与开敞的广场结合,在日光下呈现明暗的多重对比,空间变得层次丰富了起来。在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在它的两侧是两座美丽的喷泉,汩汩的清泉象征着生命之水,被宏伟的柱廊环绕,就如被母亲的双臂拥抱。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曾盛赞这座广场,他说,在圣彼得教堂广场的柱廊中散步,犹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如果说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是 18 世纪北欧最有表现力的建筑语言,那音乐也是如此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冲破了文艺复新时期作品和谐统一,四平八稳的传统。当我们听到维瓦尔第《四季》交响曲时,感受更多的是时而活泼轻快,时而悠扬缠绵,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同样,巴洛克时期歌剧舞美和灯光的豪华设计,不禁让我们犹为赞叹,也被视作一个当时艺术时代的珍宝。中国著名的建筑师也曾说过,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是从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都有它的节奏和旋律,而这些因素都与音乐很相像。建筑和音乐被视为美的艺术共同拥有着极其相似甚至是同步的构成元素,设计师和作曲家用独特的语言传达对生活的向往,赋予观看者,倾听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关联性、
建筑是视觉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触摸”建筑,“聆听“音乐是对两者间关联性较为直接的简述。在我们聆听音乐时,音符是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进入到我们的耳朵,所以也把音乐称为”时间的艺术“,当我们闭上眼睛,与音乐有了情感上的共鸣之后,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建筑形象。比如巍峨的大厦,庄严的教堂,悠闲的园林等。溯源至远古,古希腊时期的帕提农神庙以多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外形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并且比例规范。从视觉文化中探索建筑的架构,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神的无限敬重和追求完美的精神。从听觉文化中探究音乐的缘由,古希腊的音乐多为对神的崇拜,有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阶和变化音的组合,歌词往往也是当时记录对神的敬仰的诗篇。当我们去听古典时期的贝多芬所创作的《月光奏鸣曲》时,由于曲调的舒缓,低低的和旋里,仿佛看见一整片黄欢,听到了海潮的叹息。那么,到底是什么促成了建筑与音乐在人的心理上产生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关联,笔者查到环境心理学理论,介绍了感觉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和得知是由于人具有的这种通感反应。就是指由一种感觉刺激引发出另一种感觉的感官现象,视听通感是常见的通感现象之一。当我们从视觉、听觉这两个维度去欣赏艺术的形态时,情不自禁的产生对美的联觉反应,从而实现视觉美与听觉美的相互转换,而音乐厅是一个让建筑和音乐真正发生碰撞的地方,比如对于建筑波兰什切青爱音乐厅,史蒂芬设计的奥斯特拉瓦音乐厅,我们都可以当作是音乐欣赏的建筑或是建筑如音乐般的流动,在历史文献中,古语“余音绕梁”一词之说,表述的同样是音乐与建筑的关联性。
总之,随着经济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无论是建筑艺术作品或是音乐作品,都是作为一个时代的重要产物,它们都不孤立于外界,而是与当时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有着密切联系。它们以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着,它们之间的这种关联性需要我们从文化层面,精神文明层面,多维度方面进行深刻探究,音乐里有建筑,建筑里有音乐,两者有本质上的相融性,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同属于一个时代背景下,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1]杨贤龙. 凝固的音乐——上海大剧院设计的美学分析和鉴赏[J]. 美与时代, 2007(06):72-74.
[2]佟彬彬 孙倩. 用儒家思想处理建筑形式与内涵问题[J]. 建筑与环境, 2010(1):2-2.
[3]袁丹. 论巴洛克时期艺术发展的共性特征[J]. 才智, 2012(31):172-172.
[4]陈玲. 浅谈音乐与建筑的共性[J]. 电影评介, 2013(05):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