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人文性教育方法途径”浅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4
/ 2


“母语人文性教育方法途径”浅探

彭新生

河南省平顶山市开源路小学 467000

摘要:本文紧切《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实际,针对人文性培养的目标要求,先从教师应洞悉、把脉教材,制拟课堂目标,调动学生情感等三方面谈及操作方法;然后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列举了“要师、文产生情感共鸣”、“要遵循二性的客观规律”、“要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要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氛围”四个途径。以期探索语文教育“文、道统一”的科学性。

关键词:新课程 人文性教育 方法途径

关于语文工具性能力素养的实践,即通过读、听、说、写、思等方法途径来培养造就和提高学生语文技能问题,多年来已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予过诸多深刻的论述。本文,笔者愿从“人文性”教育的方法途径方面作些探究,以期与大家同勉。

一、应洞悉并把脉教材之中饱涵的人文性因素

首先,必须正视的问题是,新一轮课改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以“体裁”编排单元的常规,而以“题材”为宗旨编排单元,如以六年级上册为例,5个单元分别以“触摸自然”、“革命岁月”、“保护环境”、“艺术之美”、“走近鲁迅”展开。显而易见,教材编者的意图就是以《课标》为基调,立足“以人为本”,以此充分体现了学科特质的人文性原则。

其次,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属于文学或准文学的优秀文章占了大量篇幅,而且每一篇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的情感脉搏,蕴涵着奔腾的感情激流。她折射出了人文性的五颜六色,流露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能否准确详尽地驾驭教材内容的人文因素,无疑是能否实现以情促教的保障,也是语文教育能否实现人文性教育目标的关键。

通览四至六年级教材,优秀篇章灿烂生辉,饱含“人文性”丰富多彩。如,《草原》、《四季之美》之景色秀美,《观潮》之观察细微,《少年中国说》的情操豪放,以及《麻雀》中动物对人类的震撼;其他如《落花生》的揭示哲理,《将相和》《搭石》主人公的胸襟坦荡等等。所以,语文教师对此若做不到胸中有数,人文性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试想,那《七律·长征》若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之精神气魄,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若无“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豪迈精神,作品怎能被誉为震撼古今的名篇?

二、准确制拟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目标

课堂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有定向、激励、调控的作用,表示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总方向。所以,制拟课堂教学目标的原则是必须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而人文性目标作为必有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促进其他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因此,教师在制定新课教学目标时,利用语文教材中浓重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如教授五年级上《小岛》一课,则须把“驻岛战士艰苦守岛、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这一道理作为人文目标;教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则须把“认清大自然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树立环保意识”作为人文性目标;而六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则以感受伟大领袖崇高、博大的胸怀和豪情壮志为人文目标,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鞭策,激励他们立志作祖国未来的主人。

三、有机调动教学对象——学生的人文性情感

情感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喜怒哀乐世人皆有。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教师决不可忽视他们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初中阶段,从生理上来说,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丰富他们的情感,使人文性教育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十分必要。

如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情感目标则应是充分体会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升华,诱导他们立志奋发学习,长大后回报父母恩情之情感的确立。具体实施中,应以学生反复阅读为主特别是对第17自然段母亲给我买书的场景中,母子之间、母亲和工友之间对话的场景以及其中的细节更能体现出慈母情深。本段落要引导充分品读揣摩,体味其中准确动作描写的作用,再辅之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真诚感激,以此达到人文性教育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从认知层面谈语文教育如何开掘人文性因素的三个方向的问题,然而具体教学实践中,操作实践的途径又有哪些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应让教师的情感与课文的人文点产生“共鸣”

如教选编教材《最后一课》结尾处韩麦尔先生与学生告别时的情景——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后,“头靠着墙”,“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然后说“放学了,-------你们走吧”。

一位母语教师,当得知国土沦陷,从此再也不能教授学生母语时,心中的激动、沉痛、依恋、悲愤之情怎不溢于言表?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作为中国的母语教师,当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不难走进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与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教师充分引导自己的学生站在小弗郎士的角度去一步步地理解韩麦尔先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迸发,以此达到以情促教的效果。

其次,要遵循人文性靠工具性去体现的客观规律。

如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句中既有色、形、味的描写,又利用比喻、对比的修辞,将花儿写活了,对此只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才能达到激发他们热爱多姿多彩、艳丽灿烂的春天这一人文性目标的实现。

再者,应努力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功能。

如五年级上册《示儿》一课,作者临终前的绝笔信,一个“悲”字抒发了作者因为不能见到祖国的统一的不能忘怀的遗憾、悲愤之情;而后两句则紧扣“勿忘”一词,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心情。这样的形象只有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像才能感受其品质的崇高和可敬可赞。此类途径,诗歌教学更是必要,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毛泽东“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巧妙比喻、极尽夸张,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品味,才能感到其浪漫和雄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但就其学科的本质属性讲,衡量其课堂教学的成功,则无疑“研读教材透彻,诵读涵泳充分,语言和思维训练扎实,精神品质得到提升”四项是重要的标志,本文也仅就一、四两项谈些粗浅之见,且疏漏难免。望同仁及大家不吝指正赐教以斧正,笔者愿在未来的母语教学中继续为“文道统一”的学科本质做出更好地实践。

参考文献:

王有文.浅谈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教师,2011,000(003):10-11.

王有文."浅谈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师000.003(2011):10-11.

王有文.(2011).浅谈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师,000(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