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府中学校
关键词:读者 学生 教育者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却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处理下呈现出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就在于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
要想上好课,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研究教法,而应是如何去解读文本。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呢?
解读文本,第一需要我们用一种“读者”的身姿去对文本作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
我在教学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泥人张》的时候,我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来阅读这篇文章,觉得文章特别生动有趣。出于普通读者的好奇,我又查找了从作者的简介到他一生经历的事情;阅读了冯骥才的其他作品,如《刷子李》等等,都是通过描摹小人物的生活来反应社会人生。在这样的查阅和积累下,就将这篇小说在心中放大,让文本有了灵魂与诗意,才有了底气走进课堂。
二、“以学生”的身份去读。
很多时候,我想很多老师会和我一样感叹:这么简单的文章,教给学生什么呢?在阅读《泥人张》一文时,我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可能是因为学识、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吧,当我第一遍读完这篇课文时,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泥人张捏泥人海张五的洒脱情景,小说的主题也显而易见。所以,在我看来,本文表达的感情非常强烈,感悟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我转念一想:如果我现在就是一个连当时的历史背景都不清楚,也不知道冯骥才何许人也,以及他的作品的特点和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学生,那么,我在读这篇课文时,又会读出什么呢?又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与感悟呢?所以,我在《泥人张》一课的环节中设计了有关冯骥才的资料介绍和关于天津泥人张的发展及他的几代传人的经历和泥人的复杂工序及现在泥人张的彩泥雕塑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段3分钟视频,来有效的衔接熟悉与陌生。这样的思考解读让我在设计问题与环节时,学生自主与合作探讨时,有了更加明确的切入点。
三、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读。
谈到此,才提到要以教师的身份去读课文,是不是有一点晚了呢。我个人觉得,一点都不晚。只有当你把一篇课文先以一个普通人和学生的的身份去读通,读懂,读进心里的时候,我觉得才能以教师的身份去读去教,否则,一切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
当我以“教育者”的身份再去读的时候,我就会结合着读者和学生的身份的解读,让最后的教学设计更加明晰准确,有的放矢。
那么如何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读呢?
我个人认为首先需要悟解作者。
解读文本时,需借助于时代背景的了解,再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心情,品味语言,才能够把文本读懂、读好。
以《俗世奇人——泥人张》为例,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冯翼オー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重要的是,我们民族能够开始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热爱并了解其独具的价值,特别是精神上的价值,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第二需要体察编者。
对于任何文学作品而言,从阅读教学的层面上看,我们仅仅悟解作者是不够的,还要去体察编者。
以《俗世奇——泥人张》为例,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本单元教学还应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教师应注意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
因此,当我们在备教材时,了解编者的意图也是尤为重要的。编者想在这个单元,甚至这一课让学生和读者了解哪些知识,深入思考哪些问题,用怎样的方式解决重难点,用不同的思维去分析课文,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课文,真正地备好教材。
第三需要读出教师自己深入理解的东西。
教师的功力的体现就是要带领学生在一个或两三个地方狠狠地砸下去,再砸下去,然后在那个地方开出花儿”。正如她所说的,而我在讲解莫怀戚的《散步》时,以通读全文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学生的众多答案中有一个“和谐”一词,于是我以和谐作为突破口切入全篇。通过对和谐的家庭,和谐的人物,和谐的景物的挖掘,使学生感受到了亲情的美好,同时我又以自己的下水文《母爱深深》作为比较阅读进行拓展,学生无不为文中的母亲所感动,并表达出要好好爱自己的父母,努力学习回报父母的决心。在这样和谐的课堂下,每一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都是积极地参与者,课堂上的语文味和情趣美十足。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停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培育高能力学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需要集百家之长,精致解读文本,为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