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8
/ 2

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朱婷婷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中学 830018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对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不断地灌输数学知识,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让学生们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数学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式教育,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课堂的提问中培养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问


在小学的数学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们年龄较小,在其思维能力发展培养方面是黄金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要首先确定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的提问过程中,要将问题设置的更为有效,能够通过问题的提问,帮助学生们进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的问题提问过程中,不能仅仅的局限于巩固所学知识的问题提问,而是要将问题的提出作为师生思想交流沟通的桥梁,同时问题的提出也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扩展和升华。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从问题课堂的设置方面,要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考虑,让提出的问题包含有所学的知识,同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所帮助。

1操作性问题激发学生提问意识

在数学的课堂教育过程中,经常要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设置。老师在这些问题方面要进行更加巧妙化的设计,让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问题的价值。因此在数学的教育过程中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而让学生们不断地去提出问题,是对学生们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的更好体现。所以在数学的课堂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们自主发言自主提问的习惯,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在数学的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们设计一些操作性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们的思考欲望,激发学生们在课堂时的发言动力。同时一些操作性的问题,对于数学课堂的氛围活跃以及学生的思维拓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可以使课堂更加的生动,课堂氛围更加的积极,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发言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同时在操作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身思维的锻炼,自己独立的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一根粉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学生开始是迷茫的,在真正用天平测量后,有了大概的认识得出质量,大约为15克。在操作中学生有了疑问这么轻的粉笔净重15克那一克的质量将会有多么轻呢。于是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操作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对克的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学生感受了一克的质量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1千克粉笔的重量又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在操作中会不断地产生疑问,并积极地分析问题,对数学知识内容的了解会不断地深入。

2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才能发现数学学习时的魅力所在,才能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性,实现更好的数学能力提高。在传统的数学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仅仅是对知识的巩固,对于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束缚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有着局限性,仅仅巩固课堂的知识,使学生们感到了厌倦,不能感受到学习数学时的有趣性,从而降低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后期的数学能力发展。因此在数学的能力培养方面,一定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的设置要充分的体现出其价值。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不能仅仅的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思维的更好发展和培养。因此在之后的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将问题设置的更加的有效,可以在课堂中涉及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自主的探索,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通过自身的脑力思考,从而得到问题的结果,实现自身思维能力的拓展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探究性问题,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探究中学生的探究方法多种多样,有学生利用量角器开始测量有,学生观察三角板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学生自己制作出一个三角形直板,然后将其中的三个角用剪刀剪下来,将这三个角拼图在一起,学生们发现成为了一个平角,而得出的结果是180度,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操作得到的结果都是平角,所以学生们就会大胆的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因此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3开放性问题,强化学生发展思维

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是充满着有趣性和探究性的。因此,数学的学习是非常有趣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其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都有着数学的魅力体现。但是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经常会感到数学学习的困难和枯燥,体会不到数学学习时的乐趣。这也是由于在教材学校家庭的各方面对数学的强迫式教育而导致的问题现象,同时在数学的课堂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也比较单一,使学生们的思维不能进行发散较为固定,因此在学习数学时就享受不到数学带来的乐趣,在学习数学时感到更多的困难和枯燥,就会使学生丧失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的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提高。因此在后期的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该现象进行更好的措施改进,一定要放弃封闭式的问题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活跃课堂氛围,提出更多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们在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开放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习分数除法的知识后,为学生设计问题时,另辟蹊径,不再走传统的“封闭式”老路,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题:5fcf395a0fc46_html_3c1561abddcf876e.gif ÷()=()()÷()=0 ()÷()=5fcf395a0fc46_html_b928f284f8507e00.gif ,教师给出的这些题看似随意填数,其实不然,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需要学生开动更广泛的思维。这三道题,并不存在唯一的解,需要学生换个思维思考问题,有学生在做第二个算式时,看到结果是 0,会想到式子中必然存在一个零,但是仅仅考虑这一点是不够的,学生还要深入思考,除数是0时可以吗? 这种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创造空间。因此,这种 问题的设计能够激活学生数学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4生活性问题,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就是为了使其在后期的生活中有更好的解决问题能力。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应该以生活为基础进行后期的教学改善,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拓展学生为的思维发展。为之后在生活中对于一些问题能够灵活的运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更好的解决,使自身的所学知识更加的有用,学有所知。因此,为了让知识更加的具有有效性,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就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生活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根据一些生活的实际现象进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效性和价值性,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数学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亚娟.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33.

[2]申永林.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5):39.

[3]刘朝品.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8(2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