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围绕新时期发展实践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教育事业形成的一系列关键性阐释,拥有丰富的内容,以及深远的影响,其在内容本质层面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教育指导思想,以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教育相关思想的完善与发展。本文基于青年教育的“核心要义”“根本目标”“基本规律”“现实意义”四重维度探析了当代青年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命担当、成长需求以及成才路径,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内涵。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探析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背景和具体情况,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新思想和新要求,多次走进高校实地了解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多次强调做好青年教育工作对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意义,多次在文件批示中将青年视作我们党、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从“核心要义”“根本目标”“基本规律”“现实意义”四重维度来深入探析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支持青年学生群体实现健康成长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一、围绕青年教育的核心要义,聚焦青年所处的时代背景
青年阶段是人类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关键时期,高校在开展青年教育时应该符合青年发展内在规律。梳理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教育事业领域形成的相关论断,应当把握两个层面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青年是当今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利保证,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事业进程中,青年群体占据着关键性历史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代青年要自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同理想,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努力践行以爱国主义作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作为核心内容的时代精神,积极主动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自身观念和认知体系,下大力气学习掌握丰富多元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体系,倡导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在仰望星空过程中脚踏实地,将自我梦想契合“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把自己的青春奋斗融入“中国梦”。
二、围绕青年教育的根本目标,聚焦青年肩负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开展青年教育事业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讲话、座谈会发言以及给青年群体回信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他强调青年教育要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这一根本问题,清晰揭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青年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五个层面的具体要求:一是“立德修身”,青年要坚定政治方向,确立理想目标,提升道德品行,做到坚定立场,不惧困难,笃定信念,努力成为新时代奋斗者;二是“强化能力”,青年要通过实践锻炼提升自身能力,做到善用方法,投身实践,终身学习,努力成为新时代建设者;三是“身心共健”,青年要秉持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建构形成良好的个人基本生活行为习惯,锻炼提升自身健康的身体素质,做到身体力行,埋头务实,脚踏实地,努力成为新时代实干者;四是“全面发展”,青年要聚集硬核力量,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稳定发展,持续提升自身的综合性竞争能力,发挥自身的潜在价值,做到立足当下,放眼世界,提高站位,努力成为新时代开拓者;五是“知识丰富”,青年学生群体要努力学习掌握通识性知识理念,以及基础性专业知识技能,改善基本的知识认知结构,磨砺内功,真正成为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青年群体所占据的关键性历史地位,并基于新时代背景,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强国而奋斗。总书记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所以,新时代的高素质青年必须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新人。因此,要通过对青年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教育培养,不断强化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法治观念、创新精神,并引导和促进青年学生群体能够深入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现状、主动服务社会,积极奉献社会,让所学的科技文化知识、具备的能力素质,在建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彰显。
三、围绕青年教育的基本规律,聚焦青年成长的现实需求
把握“科学性”规律,为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外部条件保障。在物质保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增加教育事业领域的资金投入,要围绕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大力支持基于教育事业领域的帮扶工作力度,实施多项培训举措。在政策保障方面,针对新时代青年制定并发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以顶层设计规划了青年教育工作的政策转向。在精神保障方面,总书记要求各类青年组织、高校、家庭、社会形成青年教育合力,科学促进新时代青年的健康成长。为做好青年培育工作,共青团、青年联合会等青年组织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改革。高校在持续推进“课程思政”相关工作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提升高校课程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家庭、社会教育深入协调配合,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构建全社会全力支持青年工作新局面,充分保障青年的发展空间。
把握“民族性”规律,为新时代青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立体化的文化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深知新时代青年榜样的重要性,通过宣传优秀年轻党员黄文秀、90后“援鄂医疗队”等先进事迹,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回信强调青年要不忘初心、勇挑重担,以榜样之光照亮青年成长之路,进而增强青年群体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命脉,是民族发展的有利前提,“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谈中国风格、青年教育,以传统文化涵养青年精神家园,进而增强青年群体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把握“实践性”原则,为新时代青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多层次的实践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3]“实干才能梦想成真,”[4]鼓励青年群体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实践知行合一,展现个人价值意义。围绕新时代青年传承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践行历史使命,高校应该以青马工程为代表的人文思想教育,围绕井冈山、延安、长征精神为代表的“四史”宣传教育,围绕抗日战争纪念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西柏坡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围绕青年科技人才服务为代表的双创实践基地建设,围绕青年法治、体育和劳动等领域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教材—课堂—实践—网络”教学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育人新模式,增进教育工作者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深入思考,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教育场域。
四、围绕青年教育的现实意义,聚焦青年成才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教育论述蕴含丰富的理论价值,为青年成才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唯物史观认为,世界上任何科学理论思想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结晶、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正是继承、顺应了这一科学历史规律,依托于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才需求和青年群体发展过程的客观实际,更吸取了马克思列宁青年教育观[5-6]、中共历届领导人青年教育观[7]的养分,在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教育理念。在教育内容上,为青年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在教育实践中,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思维框架和整体谋划切合新时代青年成才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教育论述蕴含深刻的文化意蕴,为青年成才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持续深入,国际社会发展进入动荡变革期,新时代青年需要面对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需要面对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需要面对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需要面对的精神压力和现实挑战持续加大,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将新时代青年教育和文化熏陶工作的重要论述有机结合,深入剖析国内外历史条件和文化意蕴的差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的滋养中,中国诗词、中国民乐、中国戏曲系列文化作品深受当代青年喜爱,正因为此,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规律,遵循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增强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从而引导青年群体扣好第一粒扣子,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感悟民族之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充盈精神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教育论述蕴含深邃的现实意义,为青年成才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导。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急需解决技术不过关、创新达不到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相关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背景基础上形成了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为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更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指明人生航向。长期的历史经验显示,立足于党的青年教育事业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论与实践作为载体,以班级和团组织作用为依托,综合运用线上与线下教育平台手段,引导青年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此外,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教育论述是立足于党的青年教育事业,为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关心关注、充分信任、严格要求青年提供行动指导,为青年群体有机结合国家发展与自身成长提供行动指导,从而促进青年群体主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实现个人的崇高理想,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结束语:
综合梳理、深入探索现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青年群体是当代社会环境中最具创造能力和实践活力的群体,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围绕青年群体开展了富有理论化、科学化、民族化、实践化、系统化的教育活动,涉及青年群体所处的时代背景、承担的使命担当、个人的成长需求、不断完善的成才路径,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正确、合理、明晰的方向,为新时代青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理论层面,以及方法层面的指导和支持,不仅充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青年群体教育培养工作提出的要求,还深切关乎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8.
[4]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列宁全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王晓璐(1990—),女,长春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于 淼(1979—),男,长春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范宇博(1993—),男,长春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本论文为2020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jqy-011)阶段性成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