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搭梯 拾阶而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8
/ 2

巧妙搭梯 拾阶而上

秦蕊

南京市丁家庄小学 江苏省 南京市 210000

案例背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教育界一直在倡导,也是教育人一直恪守的教学理念。因为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具有阶段特征,教育者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特别是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教师更应该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给学生搭建梯子,降低向上攀登的难度,让学生在进一步,再进一步的有序的阶梯中轻松地慢慢前行,这会让学生在攀登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是作为一名低年段的语文新教师,由于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的缺乏,有时候在教学中太过急切,忽略孩子的无从理解的不适感,忽略他们思维易脱节的特点,时常忘记要搭好一个梯子,帮助他们成长。

案例描述

最近观摩了一位新教师执教区公开课——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世界多美呀》。她的课堂设计清晰,带领学生有条不紊的攀登知识的高峰,让我感受很深。

这位教师在指导同学发现世界的美时,教师这样提问:“除了这些(碧澄澄、蓝湛湛,绿茵茵),生活中还有什么特别美的事物呢?”学生没有回答,因为一下的孩子词汇量不是很丰富,课文中虽然出现这些abb式的词语,但让学生立马联想说出还是有些困难。这时这位老师这样处理:“看,老师也找到了很多。”教师出示了许多图片,教师接着问:“多美呀!你能像小鸡一样,看着图片,说一些这样的词吗?老师给你一些提示。黄( )( )( ),白( )( ),粉( )( ),绿( )( )”这样降低难度后,小朋友很快根据提示完成了abb式词汇的积累,接着教师又说:“用上这些美丽的词,看着这些图片,你能说一说‘什么是什么的’,先选择一幅图,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再分享给我们大家。”小朋友纷纷举手,回答很踊跃。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说出几句完整的话,部分学生能够说出优美的句子。这样,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领下,从说出简单的词语到复杂的句子的练说,带领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低年段的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有限,这位教师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把难点的问题分解,让学生跨过望而生畏,不知如何回答的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一把梯子。这样学生踏上老师精心搭建的梯子后,一步一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我不禁为她的细心耐心鼓掌。

这也让我想起我曾经执教苏教版一下课文第八课《小松树和大松树》时,指导学生理解“惭愧”一词的情形。

在试上阶段,在学到“惭愧”一词时,我直接提问:“这里的‘惭愧’是什么意思?”因为惭愧的理解对学习整篇课文的有着重要意义,这个词语理解不好,很难把握课文的大意。但是没有想到课堂上没人响应我,无人举手,我环顾四周,还是没人回答。课堂气氛有些凝重。这时,班上一个小女孩举起了手,小声说道:“很伤心。”我连忙肯定,但是距离我内心预设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嗯,是的。还有呢?”我怀着期待的她把目光投向我们班一个平时表现特别踊跃的男生。没想到那个男孩却大声说:“很难过得意思。”对这个回答我有点失望:“好的。还有呢?”我便直接点了一个孩子的名,那孩子不太有把握地说:“是很不高兴的意思吧。”我开始沉不住气了:“有一点。那么还有谁知道?”终于又有一个孩子举起了手:“很不好意思。”终于说出了我期待已久的正确答案,我长舒一口气口气,继续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但是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我学生学生之间有着距离感,这种感觉让我很无措,我也很是沮丧。

课后我校的语文教研组专门就我的课进行深入的探讨,他们纷纷给我指出,我的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回答不上来是很正常的。开导说:“你不能用你的理解代替学生的,你要善于用问题给学生搭建梯子,让学生一步一理解词语,逐步理解课文的思想。”

我开始试着走进学生。课后我寻问孩子,之前你见过“惭愧”这个词么,学生都摇摇头,偶尔几个孩子说在课外书上见过,但是也不知道具体的意思。看来,我把自己的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我觉得而简单的,学生不一定会呢。我开始精细地设计我的教案,启发引导孩子学习。

在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后,我的课堂上居然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我先提问“风伯伯说的话你听懂了吗?”初步了解一下孩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孩子们完成了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接着,我又问学生“风伯伯说的话小松树听懂了吗”,孩子们纷纷点头。附和教师。教师儿童化的语言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同时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孩子们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期间,教师又巧妙地借助图画和引导式的评价语言帮助孩子更加深入地领会文中的内涵。截取教学片段如下:

师:那你知道“惭愧”的意思吗?(屏幕上出现小松树脸红的表情。)

生1:“惭愧”就是“不好意思”。

师:如果你是这棵小松树,此时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呢?

生2:大松树,对不起,我不应该那样跟你说话。

师:没关系,我们还是好朋友。

生3:松树哥哥,对不起,我不应该那么骄傲,你比我长得高多了。

师:松树弟弟,你能认识到这一点,我很高兴。以后你一定会比我长得更高的!

案例反思

  1. 备好学生,动用教育机智,梯子让教师更加细致

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搭建学习的梯子,并非易事,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钻

研学生,“备好学生”。因为我们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都必须建立在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在这里主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等水平,要充分考虑创设 “梯子”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特别是对低年段的学生而言,教师更加要备好学生,充分考虑其发展水平,要搭建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有效的,推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的阶梯。充分备课,做好各种预设是搭好梯子的前提,但是教学现场又是灵活多变的,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因此教师还要要调动自己的教育机智,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能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的手段,随时准备搭好一把隐形的梯子,让学生顺利攀登。这样的梯子搭建才能似润物无声的春雨般来的及时有效,能带给课堂长久的生命活力。

2.问题引领,正确评价,梯子让学生更加自主。

教师搭建梯子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层层设问,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的气氛中,当然还应考虑到问题是否一定的梯度,要考虑到必须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学习困难学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在这些有梯度问题的引领下,一步一步剖析文本,与文本对话。当然不只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降低难度,也要求教师运用有效的评价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考,自主攀登阶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其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期待老师的直接的赞赏。鼓励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教育首先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多以鼓励的语言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样给孩子搭建阶梯,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运用启发性的评价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感受自己在攀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正如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的中对此有精辟的见解:“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导) 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

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3.创造机会,体验成功,梯子让学生更自信

判断梯子是否成功“成功阶梯”,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教授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教学中给学生的发展以真实的支点,创设一条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成长之路。这一路学生跟随教师沿着梯子一路探险,一路攀登,度过一个个关卡,在教师创设的机会,一次次体验成功的快乐。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给学生搭建一把梯子吧,让他们跟随老师一道,慢慢地有序地拾阶而上,登知识的山峰,在登山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