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社火的影像化传播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2

宝鸡社火的影像化传播探索

张亚萍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2017 级学生 714099

摘要:宝鸡社火作为地方民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宝鸡流传年代久远,影响各个县区的广大群众。宝鸡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交通与传媒行业的崛起与兴盛,社火得到了进一步传播,使其影响面逐步扩大。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新媒体等传播手段使其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这是使全国乃至世界人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火;电子传媒;民俗保护

一、宝鸡社火的起源与现状分析

宝鸡社火起源于原始宗教祭祀,古代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用社火来表达美好意愿。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里作为祭祀活动的存在,社火占有一席之地。宝鸡社火根植于宝鸡这块土地,是流传于宝鸡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民俗,是对宝鸡独特地域文化的真实写照和集中体现。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遭遇过传承的困境,因此人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社火中积极有益的部分进行保留,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相融合而进行创新。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社火对于现代人群所带来的特殊意义。在暑假期间我们采访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社火认识的调查。结果分为三类(以接受采访人群年龄为标准):


表演时间

表演地点

了解程度

观看方式

三十岁以下

不清楚

专门的表演地点

不了解

直播

三十岁-六十岁

正月

大多在乡村

了解较少

网上或现场

六十岁以上

正月

地点不限

基本了解

现场

由上表可见,不同人群对于社火表演的基本情况认识是不同的。在此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探讨上表所反映的现象。一是人群对于社火的了解程度,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书本与父辈的口头传授当中,并没有切身的了解过这种文学艺术,只有少部分人了解过社火,并在相应的时间地点参与活动。二是对于社火表演的时间场所和观看方式的问题,社火表演的时间与地点都是固定的,表演时间集中在春节前后,场所为各县区的街道,观看的人大多是当地居民,也有远道而来的喜欢社火的文艺人士,但往往由于场地的局限,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程度也较低。
  1. 宝鸡社火传播的应对方法与对策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可以将社火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课本读物,使学生群体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加文化的接受力与传播力,或者进行网络宣传,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传播即影像化传播,扩大的是传播面,同样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宣扬。

影像化传播是我们相对于宝鸡社火目前面临的困难而提出的一个具体解决办法,即通过网络的力量,将传统文化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将社火的娱乐大众化,保留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获得感,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政府帮助建立社火产业园,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扩大周边产品的生产建设,达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双赢的结果。

现在的网络产品良莠不齐,我们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中央一套为例,近年来开展的“汉字书写大赛”“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栏目的播出,让大众意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颇大。因此建议地方台可以从本地的传统文化出发,定时定量的播出,若反响强烈可以通过向上级电视台反映扩大传播面。

三、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民俗的优势

新兴自媒体的崛起也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新的发展途径。近些年抖音、虎牙、快手等直播平台的飞速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出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深远。以抖音平台1018陕广新闻为例,是陕西都市广播官方平台,拥有粉丝152.8万余人,2019年一条介绍宝鸡陇县血社火的视频,点赞量高达8.8万,这意味着网络平台的力量不容小觑。平台越大就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项非遗文化。

宝鸡社火的影像化传播从近几年来看,政府主动关注非遗文化的发展,促进电影电视节目多方面发展。讲述宝鸡陇县社火传承的电影《秦·火》于2018年正式上线,并或得两项大奖。电影为我们传达的就是这项传统技艺由反对到接受的过程。社火艺人秦火旺在申遗过程中遭遇传承与亲情危机,新旧观念的互相冲击,秦火旺是孤独的,追梦的路上往往不被众人所理解。牧马小伙孟远与秦火旺的女儿情投意合,但因为喜欢并且想要学习社火而被秦火旺棒打鸳鸯。“社火耍的是热闹,聚的是情义。”表现了陇州人民对于社火的情怀,社火也是年味的重要表现形式。让一种简单的民间文化上升成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态,使其在中国艺术美学的传统空间中寻求生存价值。

社火这项民族艺术的魅力势不可挡,对于传统民俗的传承,不仅仅是要在表演艺术上进行专门的学习,让真正喜爱的人可以学有所成。在数据资料的建设与传播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地方台可以对传统村落与民俗村进行采风宣传,拍摄相应的表演视频,可以在特定节日进行播放,如2020年的春节期间,增加的是年味,也是对宝鸡社火影像化传播的一种肯定。

四、小结

宝鸡社火的影像化传播是途径也是方法,在传播的同时进行传承,并不是盲目号召大家去学习这种技艺,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将我们的传统民俗保留下来,同样也是希望可以出现一批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向我们的非遗传承人学习表演、化妆技艺等,传承是面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瑰宝,是国家的艺术精粹。我们期望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使传统文化重新获得生机与活力,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与人名群众共同的美好心愿。影像化的传播手段只是进一步促进宝鸡社火的保存完整,以供后来学者进行探讨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雪淼,王雪梅.西北地区社火研究综述[J].民族艺林,2016(03):80-85.

  2. 屈社明.宝鸡社火文化研究[J].海峡教育研究,2013(01):50-53.

课题:宝鸡社火的影像化传播探索,项目来源:陕西省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编号:19xk008

通讯作者简介:张亚萍 (1997.7 ),女,汉,出生地:陕西宝鸡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