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语言在水彩绘画艺术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4
/ 2


个性化语言在水彩绘画艺术中的应用

刘伟东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沈阳 11003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艺术行业亦是如此。相对于现实空间,其他三类意象空间、自由空间、精神空间方面的探索与发展较为有限,因为这些空间的呈现形式游离于对三维物质世界的观察之外,不仅仅是单一的物理呈现,而是将客观三维世界之外更多维度的观察与想象的视角引入作品之中,甚至完全推翻现实空间的基本逻辑,将更多维的思考导入平面绘画中来。从立体主义到后现代的各种绘画流派都具有这几种空间呈现形式的特点。当我们意识到人的习惯性思维对于艺术表达的束缚,意欲冲破这种束缚时呈现出艺术的自由表达,并以此抵达艺术的本真。艺术史上出现过形形色色的流派,无一不是在践行这种打破常规的艺术探索,虽然规模逊于以强调现实表现为目的的主流,但其对艺术发展的推动力是不可估量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个性化语言在水彩绘画艺术中的应用做论述。

关键词:水彩;绘画;艺术

引言

要对绘画空间问题的追根朔源,一方面能够理清平面艺术由单一的写实再现如何跃身而为主观表达的手段,使得这种基于平面进行审美表述的领域变得多姿多彩,同时通过对绘画空间的深层次探究,科学客观地去剖析复杂多变的艺术创造的思维模式,能够在艺术创作中合理地把握平面构成的规律。

一、中国水彩画的形成

明清时期,随着外国传教士的足迹,水彩画也随之传入中国。最有名的是传教士郎世宁,他不仅把水彩画、油画带入中国,而且结合中西方绘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近代的美术革命中,康有为在考察西方之后,主张效仿郎世宁。岭南画派代表人高剑父也提倡折中、融合中西之长,推广“新国画”。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艺术家也慢慢的开始接受西方艺术的优点,希望找到一条中西融合、取长补短的艺术革新道路。由于绘画材料以及形式表现的差异,油画与中国画差异太大比较难融合;而水彩画的表现效果和材料与中国画有相似之处,因而两者更容易融合革新。自从中国水彩画传入中国,就比较快的被艺术家所接受,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艺术作品。

二、个性化语言在水彩绘画艺术中的应用

1.写意精神对水彩画的影响

传统的美学思想决定了中国画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中国画中的虚与实、有与无,二者相互转化与渗透,在虚实之间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意境美。画家们在创作中,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去感受外在的客观物象,不只是单纯地临摹、再现,而是将物情感化,“意在笔先,象生其后”,通过对事物的艺术化表现,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

2.个性语言运用

我们在看待客观世界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感受也大不相同。一些水彩画家的水彩画,基本上是按照其受过的严格训练来画轮廓,结构严谨。但是在线条运用上会更加自由表现画面的气氛。画家不满足于城市建筑物和城市内周边一些范围狭窄、景物刻板的画作题材。他们更需要画视野宽广、内容复杂的景色。遗迹、古代建筑物以及宏伟壮丽、连绵不绝的群山之间,巧妙地运用并突出交叉对角线,一览无余的远景效果,使画面产生空间感。例如:大卫·罗波兹《卡恩的圣皮耳教堂》画面十分生动地表现出建筑物的天然特色——并不是直观的建筑风格,而是刻画了建筑物的内在历史、构造和用途。强光由右下角投射下来造成右下角全部隐在一片灰蓝色的投影里,因此,即使有前景中的三条渔船与岸边渔民的大幅度动作及亮丽色彩,仍安稳地成为风景中一项元素而已。画中巧妙地将冷暖色对比,以潇洒的笔触呈现水乡古建筑与运河,赋予了画面无限的诗情画意。

3.澡雪精神,融小我入大我

正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画家创作乃是无中生有,只有摒祛杂念,将世俗名利之算计抛诸脑后,将成规固法一并忘却,将因是非好恶而生起的情理判断消除,才能够达到专一而虚静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庄子所谓“天人”状态,以此状态来体悟世间万象,其境界自然与人之小我境界不可相提并论,此之境界自然消融了人之小我,而至“无我”,“无我”才能“尽细微,致广大”,才能在作品中处处见“我”。“有我”“无我”之辩证实乃是“小我”与“大我”的转换,抛却掉鲁迅所批评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才能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审美状态,才能达到石涛所言:“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由取舍应于心,逐能够做到我自立我自家法,不拘于时代而独树一帜。

三、材料运用的自由化

传统的水彩绘画创作所用到的材料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笔、颜料、纸。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的充裕,水彩绘画的创作材料也有了极大的改善,除却基本的三大类水彩绘画材料,后来与水彩绘画创作相关的材料还有留白胶、牛胆汁、阿拉伯树胶、液体水彩等,材料的丰富为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材料的丰富也激发了水彩绘画家们的创作热情,它使一些艺术家的艺术构想成为了可能。


结语

总之,要从实践的手段上有效地打散空间,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画面的构成以及形成空间规律性的方法,从打散与重构入手,实现艺术创新。但个性化语言在水彩画创作中的应用也并不是摒弃传统,而是紧随时代的脉搏,立足于真实的生活与体验,传承与发展,才是个性化语言的在水彩绘画中运用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陈诗琴.水彩语言在插画中的运用[J].智库时代,2019(22):266+276.

[2]董莹.水彩画语言及其艺术表现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9(01):45-46.

作者简介:刘伟东,男,1974.11.4—,辽宁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在读,水彩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