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精神下的纪念性景观研究设计———以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前景观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1
/ 2

基于场所精神下的纪念性景观研究设计———以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前景观设计为例

刘行 周波 李恒 周玉珊 杨洁通讯作者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 610041

摘要: 纪念性景观与场所精神密不可分,本文以江姐纪念馆前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出发,主要从场地空间主题、空间组织方式入手,探析如何让场所精神在纪念性景观得到充分发掘。从而使景观设计更具吸引力、生命力。

关键词:场所精神 纪念性景观 江姐纪念馆

1、引言

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曾提

到,场所精神是灵魂赋予了人和场所生命,同时决定了他们的特征与本质。因此,场所精神可以理解为场地的特征与精神的合集,也是具象和抽象的综合体[1]。而这种特征与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往往会依附于特定的事件、人物,形成某种意义突出的文化、形象标签。

在纪念性场地的景观设计中,对于精神的折射,也就是挖掘出某些特定的事件与人物。最后将人物、事件与场地空间有机整合。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场地的精神意义。

2、纪念性景观与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的表现程度决定了纪念性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纪念性景观场所的重点更多的是遗址部分,是突出的纪念性景观的主题和人群参观的重点所在[2]。而作为遗址以外的景观设计,则要强调与遗址部分的场地文化和精神的呼应。从而达到整个空间精神表现的完整性与一致性,更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3、纪念性景观设计案例

3.1项目概况与问题分析

设计场地位于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内,占地约0.24ha。北面是江姐纪念馆。场地作为纪念馆前的景观空间,有着空间承接、过渡的作用。同样也是江姐精神文化的初步呈现区域。但场地现状存在的最显著问题是场地与江姐纪念馆联系不强,场地没有历史文化感,没有精神象征。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解决空间主题和空间序列组织的问题。

3.2场所精神提炼

场所空间主题的设计应以场所背后关联的人、事件为依托。作为江姐纪念馆前的过渡空间,毫无疑问,场地的空间主题应与纪念馆有所呼应。但应注意的是,纪念馆作为纪念场地的核心观赏空间,是主题精神的高潮呈现部分。作为前方的过渡空间设计则需做到点题却不抢题。因此,了解历史人物事件,提炼背后的精神文化则是设计前提。江姐,江竹筠(1920-1949),曾用名江志炜,四川人,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4年夏,江竹筠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

通过人物、事件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江姐精神就是尽职尽责、牢记使命、坚韧不屈、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红岩精神。江姐精神——红岩精神——红色革命精神,将精神文化进行层层递进与概括。成为了江姐纪念场地景观的空间主题。除此以外,还应考虑到场地所处大环境为校内,作为校园内的纪念性场地,不仅要和场馆精神呼应,还应与校园氛围融合。因此,场地定位应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休闲游憩景园和集会活动广场。而从江姐生平事迹中提炼出的红岩精神和革命精神具体凝练成为砥砺前行、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红色文化精神。


3.3场地空间主题序列生成

纪念性场地的空间序列设计至关重要,设计手法多样。有叙事表达的手法,以物象环境来隐喻人物性格或强调事件的某一特征[3]。一般还包括了“时间、空间、情感”三要素。也有通过场地形式的抽象语言来形成空间序列。通过整体氛围的营造,让人们从情感层面感受到精神文化氛围,再通过实际的物质表现让观赏者回想起事件的实际历程。

江姐纪念馆前景观设计中,引入古典园林起承转合(图二)的设计手法,并将提炼的场所主题精神以倒叙的手法融入场地各个部分(图一),选择倒叙,是对纪念馆的承接,在时间上的正序对应空间精神的倒叙,在时间最后却进入革命精神的最初,紧接着馆内的空间。这是场所作为纪念馆衔接、过渡空间应有之义。循序渐进,将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向最终的高潮。

5fc5ef417d23c_html_bb07aa71d5f16c07.png

图一 纪念性景观序列空间(笔者自绘)

起(a),入口空间。从此时此刻开始踏入回顾革命历史的时间轴。《红岩》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江姐等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其别名为《在烈火中重生》,草坪中的黑色碎石条象征火烧过的痕迹,在尽头的石头座凳和石头地灯则暗含砥砺二字。在烈火中重生而后砥砺前行,是空间一开始就隐喻的主题。

承(b),从入口的直路逐渐接近场地中心景观,开始变得开阔。这一空间的红色文化主要通过廊架的改造来体现,在这一横向通道中刻下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宣言,通过旧照片展示江姐生平学习、工作的伟岸形象。伴随着党的成长历程,展示牢记使命这一主题。

转(c),经过中心景观之后转入一个更为开阔的空间。这一空间体现的不忘初心的主题。国为根本,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初心。将五星红旗上的 “星”进行抽象,转化为小广场上的不规则树池。再将其平面化和立体化,既有地面树池部分,又有立体座凳部分。并于地面镌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文字,不忘初心,五星红旗的光是每一个中国人前行的启明星。

合,(d)整个园的收束。这一区域为寻根溯源,将江姐纪念馆纳入整体的景观体系,随着馆外场地的景观序列结束,开启了馆内新一轮更深层次、更为直接的精神探索。园内序列的结束最后将人流引向江姐纪念馆。

5fc5ef417d23c_html_60dc319e479c5b13.png5fc5ef417d23c_html_35958f26f98d4d0d.jpg5fc5ef417d23c_html_7f686f081ef602fa.png5fc5ef417d23c_html_e3bcc126fcbfb860.png

a b c d

图二 纪念性起、承、转、合功能空间(笔者自绘)

中心裂石象征红岩精神:善处逆境,临难不苟。破石而出的生命力,流出的熔岩既象征烈火的考验,也象征着澎湃的红色血液。贯穿整个场地,由始到终,红岩精神永不灭,将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这个空间是全园的精神至高点。也是在整条倒叙的时间轴中对于历史的插叙。(图三)

5fc5ef417d23c_html_7f8b0d4e20d3a5c1.png5fc5ef417d23c_html_92ef6931b567c0.png

图三 纪念性景观中轴(笔者自绘)

4 总结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做好纪念性景观是对于优良精神文化延续的保障。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置身于其中的人都能跨越时空感受先贤的精神,探析历史的脉络。在进行场地设计时,我们要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人、事件。提炼文化精神,并将其运用在空间主题和空间组织中。景观设计作为场所精神有效的表现手法,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创新。场地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不同形式的空间组织,以及科技的融入,光影的变化等。都能让过往的精神在这个时代同样熠熠生辉。


文献参考:

[1](美)诺伯舒兹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李丰旭,祝遵凌. 纪念性景观空间与场所精神研究[M]. 美术与设计,2020.

[3]洪丽,蔡佳淇. 纪念性场所表达人文精神的景观营造手法研究[M]. 现代园艺,2020.

[4] 林海涛. 场所精神下的城市公园设计[M].规划与设计,2020,06(06):99—101.

作者简介: 杨洁 女、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健康景观


[1](美)诺伯舒兹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李丰旭,祝遵凌. 纪念性景观空间与场所精神研究[M]. 美术与设计,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