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段数学课前3分钟的开展形式与实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1
/ 2

浅谈 低年段 数学课前 3 分钟的开展形式与实效性

陈健婷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先锋小学 广东 广州 511400

摘要3分钟,180秒,能做什么呢?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中,学生们可以学一首歌,可以说一个小故事,可以做120道口算…假如能把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巧妙结合在一起,这3分钟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前3分钟;形式;核心素养;实效性

一、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分钟,180秒,看似很短暂,若能够有效利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数学课前3分钟的教学实践活动。下面,将以一年级为例探讨其开展的形式与实效性。

二、开展的形式

形式1:“读与思”并行

一年级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起点,它是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阶梯,是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入学初期,学生的认字量少,没有掌握汉字的拼读方法,自主阅读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采用了“读与思”并行的形式,即:老师向学生读课外书中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并提醒学生认真听书中的数字或者数学用语,老师引导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后进行解答。

科学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行成,平均需要21天时间;而让某种行为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则需要63~100天时间。也就是说,只需要努力坚持两三个月,即使不用刻意去想,他们也会习惯成自然。所以,即使刚上一年级,孩子不认识字,觉得无计可施,教师也不必灰心丧气,应该坚持不懈的坚持下去,让孩子们捧起手中的课外书,小手指慢慢地跟上老师的节奏,克服胆怯,渐渐地主动举手,争先恐后地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读书收获。

新课标更注重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如能有效利用数学课前3分钟,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读故事,思考,分享读书收获,定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有效衔接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形式2:数学课外阅读

利用课前3分钟开展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对阅读量的把握以及内容的选取。通过阅读与本课相关的小故事,能更好地使课前3分钟与课堂教学内容衔接。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时,孩子们通过阅读《跳格子》这个小故事,发现0~20这些数之间的规律,知道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数……;又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计算》这一课时,孩子们通过阅读《馅儿饼和包子的价钱》这个小故事,了解人民币的计算,知道在购物的过程中会运用到人民币。

数学课外阅读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与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世界,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形式3:口算训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口算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能够重视学生的口算能力,加强口算训练,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而课前3分钟则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开展口算训练时,口算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进行调整。例如:在教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老师可以准备相应的口算题目,在限定的3分钟内,让学生们又快又准地解答,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当小老师。

通过课前3分钟,加强了学生的口算训练,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口算训练情况,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形式4:实践活动

新课标注重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课前3分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抽象的知识,例如《图形的拼组》,先让孩子们用七巧板,拼一拼,组一组,说说自己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一方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另一方面,又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

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购物的体验,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用学具钱进行模拟购物的活动,小组内互相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的特征,会使课堂更有趣,学生更快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复习阶段,数学课堂相对枯燥,教师可以采用唱歌的形式开展课前3分钟,例如选择易于学生记忆的《凑十歌》,一边唱一边掌握理解10的分与合。在复习立体图形时,可以通过数学游戏“猜一猜”让学生一边摸立体图形,一边说出立体图形的特征,便于巩固和区分不同图形的特点。

三、课前3分钟的实效性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课前3分钟,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课前3分钟不再是一尘不变的单一模式,而是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有效利用课前3分钟,灵活选择其开展的形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因为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时才会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做课堂的“主人”。

当然,在开展过程中,仍遇到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如何真正有效地落实。一年级的学生行为习惯相对差一点,这时候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落实开展课前3分钟,仍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点。

2.如何有效地衔接课堂。课前3分钟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真正运用起来,又是一个难题。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这3分钟,落实好课前的导学,让学生既有所学,也有所获。但是,要想更好地衔接课堂,是否需要精心准备每一课,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序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约翰·戈特曼[韩]崔成爱、赵碧.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东方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