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而知也——浅论小学数学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6
/ 2

审,而知也——浅论小学数学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

丁丽莎

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

摘要:审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数学审题的习惯性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审题方式不严谨或者不会审题而引发的不会做题或者做错题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素质教育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当中。因此,教师不但要将基础知识传授给每一位学生,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高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本文则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出发从而探讨出有效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审题 习惯 独立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我对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有着更深刻认识,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会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常在作业、考试结束后,我能听到学生、家长和任课老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和懊恼:“怎么不看清题目,自己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同样的题目到老师面前就能做对,怎么自己做的时候一做就错呢?”、“挺聪明的人,怎么这么简单的题目会做错?”其实导致错误的根本性问题并不是学生粗心、马虎,而是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这一根本性问题。而“问题想得透彻,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这句格言,准确的说明了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这一道理,在数学中审题教学举足轻重。通过认真审题,可以理解题意,理清问题,明确问题间的种种关系,在头脑中对问题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因此,要想很好的解题,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人人都知道审题的重要,教师、家长包括学生自己都把培养审题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素质在抓。但未能把握问题的根本,常常从表象入手,希望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强化审题练习,固化审题方式。往往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效果却不明显。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成果的分析,我认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点就是审题,“难”的具体原因是:一、应试教育下的“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养成完成“任务”的观点,粗读一遍,就提笔解题;二、“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的思维定势,题目看完后不加思索、甄别,按照以往做过的题型的解题方式进行解答;三、“陪伴式”教育,导致学生产生“依赖”的惰性心理,自主能力下降,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靠别人。

学生审题习惯养成的问题,“标”体现在学生的自身习惯的养成上,而“本”则体现在习惯养成的教育理念上。针对上述三个具体原因,我认为应当采取如下方式:

一、布置作业要“少而精”。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通过反复练习可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常常以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巩固课堂知识、加深课本理解的重要手段为由,只重视知识讲授,轻习惯的培养,大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一听作业就心烦意乱,很有抵触情绪。其实大量练题,是可以对某种题型进行巩固强化,实现熟练解题的目的,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对于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增益不多,而且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者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从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从发:一是备好课、出好题。作业内容少之又少、精之又精,更甚者要因人而异、为学生 “择题而作”。根据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选择性的做练习题。

二、加强“读”的指导。

读题的习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指导,人们都知道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需要多读,其实数学也可以并且很必要进行“读”的练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习惯,在解题前的读题练习中,或精读、或略读,或自读、或导读,或默读、或朗读,或快读、或慢读。在难理解或关键处,要求学生放慢语速、咬文嚼字,使其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里是关键。

三、授课模式要“输血”,更要“造血”。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抓紧课堂的40分钟,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求知方向,一味对教授的知识进行“填鸭式”灌输。教师一味教,学生被动学,求知的主动性下降,师生的互动减少,课堂沉闷压抑。常表现在老师将题目的要求自己一手包办,仔细地帮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学生也就按老师说的要求去完成练习,这样学生独自读题、审题的习惯就难以养成。“填鸭式”教学造就了盲目顺从、思维僵化的学生。

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从培养学生自主审题习惯从发:

一是优化教学、剖析错例。数学知识多为单线型态,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定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不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接受力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整合教材内容,把对比性强的内容或章节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把新旧知识联系与区别的进行教学。同时思维定势是具有持久性的,教师能够对错题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并做好题型的分类、解题的思想和解题的方法的总结以及对章节知识的归纳。

二是培养兴趣、善于质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自古以来学生认为书本上的或是老师讲的一定是对的,从不怀疑其真实性和正确性。而这种“被动式”接受,也减少了学生自主求知的兴趣,进而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所谓学问,就是有学有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是教育要“内紧外松”,要有“容错”理念。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传统的“陪伴式”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毕竟成长需要陪伴。其意义在于既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又可以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但陪伴是不伴随,依靠不能成为依赖,独立完成作业是养成独立思考的重要方式,而独立思考又是培养良好审题的关键所在。人都是有惰性的,惰性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乏责任的心理,希望任何事情都由人代劳。教学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家长也纷纷反映):不少学生做题时,稍遇一点困难,不是积极独立思考,而是立刻求助老师、家长或同学,甚至是偷看抄袭。这就是传统的“陪伴式”教育导致学生在做题或审题时因缺乏“安全感”而手足无措。因此我们要将平日的作业当成需要独立完成的考试,学会放手、允许放错,即容错理念。

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也要从允许学生审题中出现错误进而纠正错误习惯从发:

一是培养学习动机、巧用奖惩。“惰性”学生常常表现为学习态度差、动机水平低、自我意识弱,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树立自我概念。对惰性较强的学生而言,最大的奖励莫过于老师的微笑、鼓励等社会性强化。

二是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独立思考、独立解答的习惯。从思想上宁可学生自主审题出错,也不能有依赖思想,更不能偷看抄袭。遇到因审题不清做错时,让学生把题目多读几遍,读完题后要求说出题中有几个要求?要求是什么?解题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重点是将错题记录到错题集中,并要求记下审题错误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费时较多,但让学生动眼、动口又动脑,避免学生在读题时有口无心,只为读题而读题,最终达到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的目的。

当然,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加强对审题习惯的培养,就是获得了开启思维之门的钥匙,就是踏上了成功之路开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