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的两大误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6
/ 1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的两大误区

赵传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 650031


每节物理课都有一个教学重点,这个重点可以是建立一个概念,可以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一个物理规律,也可以是总结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等等。但是,在日常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常常会有两大误区:

一、误区一: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

在上“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讲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重力

压力

定义

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产生原因

地球的吸引

物体相互接触且有挤压

施力物体

地球

对物体产生挤压的物体

受力物体

物体本身

受到压力的物体

大小

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可能小于、大于或等于重力

方向

竖直向下

垂直于被压的表面

作用点

重心

被压物体表面

讲这部分内容大概花15分钟左右,试问: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影响吗?显然是没有影响的。因此这部分内容是会削弱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当然,若对重力和压力不加以区分,部分学生会把二者混淆,甚至误认为压力就是重力。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在习题课中解决。

在上“让电灯发光”时,通过以下内容反复强调电流的方向: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使其带负电(图甲);然后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验电器A和B上的两金属球连接起来(图乙),在连接的瞬间,金属杆中的电流方向是由验电器   到验电器   

5fbf525cce4e9_html_6f6bfa76a2bc0cda.png





试问:知识点“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对于电路及电路的状态有影响吗?答案是否定的。

二、误区二:教学中被教辅“牵着鼻子走”

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由教辅资料的内容来决定课堂内容的情况,如:

在很多教辅资料中都会出现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的题目,为确保学生能出色的完成如图所示的作图,有老师会在课堂上花大力气讲授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5fbf525cce4e9_html_aafe949b6e0fbdf3.png





再比如下面这个题目:

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一会儿后,发现图甲所示实验中,会有大紫色气体出现,这是甲中的碘颗粒因   热(填“吸”或“放”)而   ;图乙所示实验中,出现了少量的液态的碘,它是由于固态碘   而产生的。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汽都会发生   ,成为黑色小颗粒,附着在玻璃壁上,此过程要    热(填“吸”或“放”)。

5fbf525cce4e9_html_ca2e80e8915932a2.png






为了让学生能完成这个题目,有老师在“升华与凝华”这节课上讲解(或设计)了碘的升华实验和熔化实验。

教学的“总纲”是《物理课程标准》 ,并不是某一本教辅资料,根据教辅资料中的题目来增加一堂课的内容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会占用较多时间,从而导致课堂重点不突出。

每节课若“重点”太多那就意味着没有重点了,每一节课都应只预设一个重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服务于这个重点。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有的内容和题目我们可以选择在习题课中去讨论和解决,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