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第四十二中学
摘要:《新课标》明确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头痛的问题, 涉及面广,操作难,评价难,学生动手能力弱,整体参与难。如何改变现状,调动学生“做”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是关键。本文围绕“教 学 做合一”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操作性实用性较强。
一、以“学”定“教”,“教”能有的放矢。
二、以“做”定“学”,“学”能目标明确。
三、“做”是“教”与“学”核心,教学相长。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学习能力
综合性学习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头痛的问题, 涉及面广,操作难,评价难,学生动手能力弱、整体参与难。究其原因,传统教学思想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比较习惯于老师提出任务要求而被动应对,结果收效甚微。欲改变现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是关键。下面谈谈我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中实践中的一点探索和尝试。
一、以“学”定“教”,“教”能有的放矢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倡导“教学做合一”。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在教之前要充分的了解学情,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
例如针对不少学生课下叽叽喳喳,课上沉默寡言,聊天时生动有趣,写起作文干瘪空洞的现状,在教学中注重说、写能力的指导训练。为此我精心设计课前“讲话”环节,每节课在预备铃响起时,让学生齐声诵读诗词歌赋或名言警句或美文片段等,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接着再进行课前“讲话”,内容由师生根据需要共同设计,时间掌控在十分钟以内。要求讲话者事先准备好内容,写在专门的本子上,脱稿发言,这样利于胆量培养,利于说得流畅,还利于积累写作素材。发言后对内容、表达、台风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开始时由老师示范点评,后由学生点评。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抽查发言等形式,尽可能人人参与。学生围绕话题课下写,课上说,同学评,最后老师总结。久而久之,说者能够自然流畅,听者能够细致认真,评者能够简明扼要,增强了学生表达、品评、欣赏的能力。因此,课前“说话”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对学生当众说话的勇气、表达及写作能力都是一种有效的锻炼。再如学完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收获体会,针对某人或某事谈谈看法。学生在说过程中,我就发言的主旨明确、条理清晰,遣词造句准确等方面进行及时的强化指导。告诉他们将自己精彩发言写下来便是好文章,学生渐渐明白了作文并不深奥玄妙,只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消除了畏难情绪。
老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来确定如何去“教”,能有效的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短板,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二、以“做”定“学”,“学”能目标明确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倡导“教学做合一”。以“做”定“学”。 而“做”就是生活实践,就是“手脑并用”“手到心到”的“学”的过程,“做”是学生亲自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根据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主题、形式、类型,来确定如何“做”,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例,学生进行了两项活动。
活动一、全班讨论
什么是低碳生活?
讨论明确:低碳生活是一种健康、自然、安全、环保的生活,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
围绕“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做什么”话题进行讨论,特别提醒我们在家里、在学校、在社区能做什么?
讨论明确: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举例: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绿色出行等)
活动二、围绕专题分组行动
将全班分成四组
第一组、搜集相关材料。从相关网站搜集一些最新数据,从地理课本或百科全书中找相应的介绍,访问权威人士,咨询相关学科的老师。(培养获取材料途径、跨学科交流、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
第二组、撰写宣传文稿。将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提炼、重组,分成不同栏目或板块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培养筛选提炼信息、编排重组、整理文字信息等综合能力)
第三组、制作宣传材料。形式可以多样,如把文字材料制成展板、小册子、海报、标语横幅等。(培养选择适当工具制作实物等手工技巧能力)
第四组、实地开展宣传。带着宣传材料,进学校或社区开展宣传,介绍相关环保理念,提示大家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宣传结束,收集清理活动产生的垃圾。(培养如何进行宣讲,演讲、张贴标语、发放传单扩大影响等综合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开展上述实践活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的意义。学会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样的“做”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广泛融合、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
紧密联系得到充分体现。不仅提高了学生环保的意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更得到了锻炼提高。
“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做”的积极性。可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开展。如经典诵读,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主持人、小记者夏令营,研学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做”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来激发创造热情;通过实地参观来培养探究事物的科学精神。这些独具特色的“做”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不仅填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锻炼语文学习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品质素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尊、自信、自强等。因此,在新课改中,提高学生包括语文学习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践行,也是科学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做”是“教”与“学”核心,教学相长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教学的责任是在于教学生学。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协调沟通指导,帮助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做”中教。如针对学生阅读面窄的现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要密切关注课外阅读的热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挑选好书,在篇幅上由短到长,内容上由浅入深,先让学生阅读一些故事性强的童话、寓言等作品后再过渡到情节复杂、含义深刻的文学作品。有意选择与课文相关或节选的中外文学名著。注重给学生介绍精读、略读的方法,怎样圈点勾画、写旁批,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等。这样,既立足于课堂又放眼于整个文学宝库。同时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报刊杂志,科普读物,让他们了解社会、关心时事,感知时代。组织学生看电影、视频、推荐网上阅读等,发挥网络媒体的高效功能,不能让学生变成死读书的书呆子,而要成为有远大理想的新时代青年。在努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文化、文学美的熏陶。
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中“做”。学生在阅读即“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做成卡片,收集感兴趣的内容整理成册。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写成心得等,学生在这样具体“做”的过程中,自然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做”是“教”与“学”的纽带、核心。教师在“做”中教,为学生的学习一路护航成为组织者、指导者、调控者。教师的“做”———即负指导的责任,没有知识的灌输,没有固定形式的照搬,只是在学生需要时适时地提供帮助、掌控节奏和方向。学生在“做”中学,学生的“做”———即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能根据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过程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体验,自己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强化这种经验,最终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