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群文阅读教学——以《壶口瀑布》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5
/ 2

指向深度学习的群文阅读教学——以《壶口瀑布》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

胡红莲

厦门市华侨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基于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的特点,围绕“小处落笔终成大观”的专题来探讨作家相关游记散文的特点,将文本的解读与新的思想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深入理解,发展高级思维,指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群文阅读;梁衡;

美国学者 Ference·Marton 和 Roger·Saljo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概念。他们指出深度学习是处于高级的认知水平,涉及高阶思维活动。近年来国内有研究者在多年的课堂观察中发现,“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他们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着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这样的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不同,前者能将新思想和事实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后者则是处于较低认识水平和思维层次、不易迁移的。这样的深度学习适用于散文的群文阅读,能够推动学生对散文的深入理解,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

对于群文阅读,有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段增勇老师这样解读:“群文教学”也应当有精读、略读之分,两篇或者三篇课文,总有一篇是要精读的,老师要举例子,给方法,给读书和思考的方法,其他则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泛读。张占营老师则认为:课文的基本功能是示范,为阅读X起示范和借鉴作用。X则是运用阅读策略。为此,老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如作者的观点,背景资料,名家点评,语文知识,学习策略等。由扶到放的学习指导策略。笔者这里的群文阅读是基于作家作品风格的语文深度学习策略即以课文为示范,提炼出主问题,探究作家作品的写作特点,教给学生具体的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让学生举三反一,课堂上完成多篇文章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批判性和创造性问题的指向深度学习,拓展思维。

下面就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第五单元17课《壶口瀑布》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1.学习任务设计指向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历程和认真冲突来设置学习任务,并且在合作性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任务引领以及同班的协同学习中得以指向深度学习。

1.1借助课文,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将学习任务指向深度学习。《壶口瀑布》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具备游记的典型特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这一安排贯彻了从八年级上册教材开始的“文体学习”的主线。教学时确定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认真冲突来设置学习任务。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了解游记的问题特征,并由此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不宜过多讲授理论性的知识

1.2结合梁衡的其它散文,全班共同探讨挑战型任务,深入理解作家作品的内涵。通过作家的多篇游记散文,让学生逐层地去体会作家把对山水散文这种审美价值的追求,落实于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等三个美学层面的营构上的内蕴,体会作家将自然山水景物的描绘当作发挥主观情绪意兴的手段。这在古今许多优秀散文作品中都能找到例证。而梁衡在这方面的探索则更进一层,他把历史的目光与现实的思考交织进特定的山川景物之中,获得一种凝重沉郁的意境之美.他把山水间孕育的诗情,与人生的感悟,一共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使之迸射出哲理美的光辉.

2.问题的设计指向深度学习。围绕批判性和创新性问题来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动力,促进学生持续参与学习活动。

2.1在导入中,让学生说出身边熟悉的景点的美,美在何处,通过创新性问题指向高阶思维。

考虑到学生平时的作文再深化主题方面经常用大话套话,有些甚至就只有自己的主观感受。不知道如何去思考事物时间的关系,从而做更深层的理性分析,得出更深刻的主旨。于是从我们身边熟悉的景点的游览印象来切入,大多孩子都觉得没什么好看的,有一部分说到景点的美也只是从景点本身,如海水,郑成功雕像,菽庄花园等具体的景点的特点,却不能更深入地思考景点的内蕴。

2.2引导学生在归纳总结中指向深度思考。

(1)从以人写物到由物及人。从学生的回答很容易得出全文都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引导全文是以人的特点来写水的特点,并再一次让学生再仔细看看还有哪些细小的地方都用用到拟人,学生们会找出“翻个身再跌下去”“钻石觅缝”“夺路而逃”等细节描写之处的拟人并能很出彩地阐释运用了人的哪些特点。由此引出后面的由物到人,联想到人的特点。

(2)从定点换景到具体描写再到化实为虚。通过提问作家在主要的景观是在哪里(具体的位置)看到的,学生能够答出沟底河心,景观没有变,而引出定点换景,目的是能够更具体地描绘出景物在不同视角不同方面的特点,为后文作家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做铺垫。由此得出化实为虚从而传出景观的神韵,内在美。

(3)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节选舒婷《真水无香》中对鼓浪屿的描写,让学生找出主要写的景物,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鼓浪石”,那可以传达什么样的神?学生从“叩击不甘沉默的梦境”能够想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师再引导“退居二线,依然临海迎风”,学生能够想到恪尽职守,不忘初心,保持本真等内蕴。

3学习活动的变革指向深度学习。课标明确指出:“精读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以专题为单位的结构化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离散的知识和技能,以形成主动、探究、理解性的深度学习。

3.1从课文特点的探讨延伸到群文的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深入的拓展。

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中所传的神与所描绘的景之间的关系,也就得出了梁衡游记散文的特点,也是本堂课的核心内容,即标题小处落笔 终成大观的出处。李郦老师评价梁衡散文是:1、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散文尤显“大气”,题材大;气魄大,感应大时代、大民族的精、气、神。2、在写作中,他总是能够找到一个小的落脚点来表现宏大的情感和哲思。在群文的筛选过程中,先从他所有散文中去找,再到细读《山川如我》,发现很多游记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考虑到本单元的在语文编排中将游记单元作为创新,这篇又是游记单元的第一篇,是很经典的游记散文,所以所选的群文阅读篇目都是游记散文。最先选了六篇:《冬日香山》《在青岛看房子》《晋祠》《娘子关上看飞泉》《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武夷山—我的读后感》,在预习中,学生是都有做完每一篇的题目。群文的处理需要学生梳理景物之间的关系,要联系到人的特点,这是一个难点,每一篇的内在关系都需要梳理,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体会出作品中大的精神,大的哲思,大的道理。

3.2活动的组织

这部分设计的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形成的专题迁移到群文上进行讨论并回答。

3.2.1结合导学案,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仔细分析《冬日香山》《在青岛看房子》,找出作家最后形成的大观,概况成一个(或几个)词或短句,并找出与之对应的小的落脚点,即相关的景物描写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他所用的最突出最重要的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完成后面的表格。

3.2.2让学生学会圈点勾画(段落,所传的神,具体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人的哪些特点,景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什么哲思或精神)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落实,因为有些孩子领悟能力强,有些孩子弱,就强调大家一定要相互探讨。

3.2.3鉴于学生课堂上胜出的问题以及学生经常的课堂探讨,笔者围绕“小处落笔,终成大观”来布置专题研讨作业,要求每个小组以研究小论文的形式呈现。

4结语

综上所述,梁衡的游记散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结合当今大时代大民族的宏大主题,落脚到他的游记散文的山水石木之中,饱含丰厚璀璨的人文精髓,有利于学生陶冶性情、健全人格、提升审美水平。在学习名家作品的基础上,以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游记散文的群文阅读学习设计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名家名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提升学生鉴赏游记散文的能力及相应的写作能力,是一线老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殷常轰·“皮亚杰-比格斯”深度学习评价模型构建[J]理论探讨·2019年第7期

张占营·课后“1+X”群文阅读范式及实施策略 ——以《小石潭记》课后“1+X”群文阅读为例

温儒敏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96页

义务教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244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你年1月第一版,29页

李郦·起笔于小 终成大观——梁衡散文的小大之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