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
【摘要】 随着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所承受的来自外部和内部压力越来越大,其心理健康水平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3958份南京某高校新生入学时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不同社会支持程度、锻炼时长和生源地的大学新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每周锻炼时间越长以及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和咨询干预时,要尤其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 心理健康 UPI 社会支持 锻炼时长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模式转变为大众模式,我国大学生的数量持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截至2017年共有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除此以外还有庞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因无法忍受心理压力而轻生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其心理成熟度远未达到适应社会生活水平的要求。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控力不足、人际交往能力差、情绪起伏大、对未来感到迷茫、意志力薄弱等五个方面。造成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因素有很多,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极易导致大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甚至抑郁倾向。常见原因主要包括原生家庭影响;外源压力导致的自卑心理、独自在外求学的孤独感、生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成熟度和独立自主能力不够,缺乏应对突发状况的情绪调节技能等。为了更好地预见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南京某高校在新生入学时使用了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心理测试,并据此建立了分级预警,动态管理机制。UPI问卷能够较好的反映身体健康状况、情绪、自我认识、学习心理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衡量受测者心理健康水平,为及时干预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工具
南京市某高校在某年新生入学时统一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共收到有效问卷3958份。UPI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为问卷核心部分,共60个项目,包括4个测谎试题;第三部分为附加问题,即受测者的自我心理状况评价及其心理咨询治疗史。根据UPI的筛选标准,可将受测者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者,需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UPI总分不小于25分,第25题选择肯定,辅助题中至少有两题选择肯定;第二类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加以关注,需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UPI总分在20分到25分之间(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第8、16、26题中有任意一题选择肯定,辅助题中只有一题选择肯定;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受测者即为第三类,问卷认为其当前心理状态较为健康。
1.2统计方法
首先对UPI总分进行统计,获得基本统计结果,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及标准差等。随后对对象进行分组统计,使用协方差分析检验各影响因素如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社会支持程度(使用社会支持量表辅助施测)等对心理健康程度影响的显著性;使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与UPI总分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通过Stata SE处理。
2 统计结果
2.1 性别对UPI得分的影响
以性别分组对受测大学生进行统计,根据输出结果(如表1),女大学生平均得分10.9173,标准差为8.7968;男大学生平均得分10.8587,标准差为9.3918。女大学生平均得分高于男大学生,但二者并没有很大差距。
表 1 不同性别大学生UPI得分的统计
性别 | 平均得分 | 最大值 | 最小值 | 标准差 | 样本容量 |
0 | 10.9173 | 51 | 0 | 8.7968 | 2769 |
1 | 10.8587 | 54 | 0 | 9.3918 |
(0=女 1=男)
以性别为变量对受测大学生UPI得分进行协方差分析,根据输出结果(如表2),F值=0.04,P值=0.8507>0.05,性别对UPI得分没有显著影响,即性别因素并非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
表 2 不同性别大学生UPI得分的协方差分析
| SS | df | MS | F值 | P值 |
组间 | 2.85583 | 1 | 2.8558 | 0.04 | 0.8507 |
组内 | 318986.32 | 3956 | 80.6336 | -- | -- |
总计 | 318989.18 | 3957 | 80.6139 | | |
2.2 生源地对UPI得分的影响
以生源地分组对受测大学生UPI得分进行统计,根据输出结果(如表3),来自乡村的大学生UPI平均得分为11.6929,标准差为8.8320;来自县城的大学生UPI平均得分为10.6827,标准差为9.0530;来自地级市的大学生UPI平均得分为10.3552,标准差为8.9307;来自省城的大学生UPI平均得分为10.8421,标准差为9.1718。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得分平均值高于来自县级以上行政单位的大学生。
表 3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UPI得分的统计
生源地 | 平均值 | 最大值 | 最小值 | 标准差 | 样本容量 |
0 | 11.6929 | 52 | 0 | 8.8320 | 1169 |
1 | 10.6827 | 50 | 0 | 9.0530 | 1043 |
2 | 10.3552 | 54 | 0 | 8.9307 | 1233 |
3 | 10.8421 | 53 | 0 | 9.1718 | 513 |
0=乡村 1=县城 2=地级市 3=省城
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UPI得分进行协方差分析,根据输出结果(如表4),F值=4.78,P值=0.0025<0.05,生源地对UPI得分有显著影响,即生源地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表 4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UPI得分的协方差分析
| SS | df | MS | F值 | P值 |
组间 | 1151.8534 | 3 | 383.9511 | 4.78 | 0.0025 |
组内 | 317837.88 | 3954 | 80.38375 | -- | -- |
总计 | 318989.18 | 3957 | 80.6139 | | |
2.3 是否为独生子女对UPI得分的影响
以独生子女分组对受测大学生UPI得分进行统计,根据输出结果(如表5),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UPI平均得分为11.0541,标准差为8.7237;独生的大学生UPI平均得分为10.8278,标准差为9.0955。非独生的大学生UPI得分平均高于独生的大学生。
表 5 不同独生情况大学生UPI得分的统计
独生情况 | 平均值 | 最大值 | 最小值 | 标准差 | 样本容量 |
0 | 11.0541 | 50 | 0 | 8.7237 | 1258 |
1 | 10.8278 | 54 | 0 | 9.0955 |
0=非独生子女 1=独生子女
对不同独生情况大学生UPI得分进行协方差分析,根据输出结果(如表6),F值=0.54,P值=0.4604>0.05,独生状况对UPI得分没有显著影响,即独生状况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
表 6 不同独生情况大学生UPI得分的协方差分析
| SS | df | MS | F值 | P值 |
组间 | 43.9386 | 1 | 43.9386 | 0.54 | 0.4604 |
组内 | 318945.24 | 3956 | 80.6232 | -- | -- |
总计 | 318989.18 | 3957 | 80.6139 | | |
以社会支持分组对受测大学生UPI得分进行统计,根据输出结果(如表7),低支持的大学生UPI平均得分为25.0690,标准差为11.5571;中支持的大学生UPI平均得分为15.6636,标准差为10.2281;高支持的大学生UPI平均得分9.6371,标准差8.1034。可以看出不同社会支持程度的大学生其UPI总分差异较大,低支持型群体的UPI得分显著高于中/高支持型群体。
表 7 不同社会支持大学生UPI得分的统计
社会支持 | 平均值 | 最大值 | 最小值 | 标准差 | 样本容量 |
0 | 25.0690 | 51 | 3 | 11.5571 | 28 |
1 | 15.6636 | 53 | 0 | 10.2281 | 755 |
2 | 9.6371 | 54 | 0 | 8.1034 | 3174 |
0=低支持 1=中支持 2=高支持
对不同社会支持大学生UPI得分进行协方差分析,根据输出结果(如表8),F值=190.41,P值=0.0000<0.05,社会支持对UPI得分有显著影响,即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表 8 不同社会支持大学生UPI得分的协方差分析
| SS | df | MS | F值 | P值 |
组间 | 28016.89 | 2 | 14008.443 | 190.41 | 0.0000 |
组内 | 290972.29 | 3955 | 73.5707 | -- | -- |
总计 | 318989.18 | 3957 | 80.6139 | | |
2.5 锻炼时长对UPI得分的影响
对UPI得分与锻炼时长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输出结果(如表9),相关系数r=-0.0409,P值=0.011<0.05,二者间有显著相关关系。
表 9 相关矩阵
变量 | UPI | 锻炼时长 |
UPI | 1.0000 | |
锻炼时长 | -0.0409 0.0110** | 1.0000 |
注:*** p<0.01, ** p<0.05, * p<0.1,下同
2.6 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讨论不同变量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建立以锻炼时长、生源地和社会支持为自变量,UPI得分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对生源地进行新的赋值,0代表乡村,1代表城镇,令变量锻炼时长为X1,生源地为X2,社会支持为X3,具体结果如下:
UPI= -0.08X1 - 0.96X2 - 6.26X3 + 23.25
t=(-2.43)(-3.17) (-19.00)(35.32)
锻炼时长与UPI得分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08,t值为-2.43,P值为0.015,即锻炼时长显著影响UPI得分,每周锻炼时长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锻炼时长小的大学生;生源地与UPI得分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96,t值为-3.17,P值为0.002,即生源地显著影响UPI得分,来自乡村地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社会支持与UPI得分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6.26,t值为-19,P值为0.0000,即社会支持显著影响UPI得分,高社会支持的大学生会比中低支持的大学生获得更低的UPI得分。
3 结果讨论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十分复杂,研究结果显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原生家庭所处环境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个体的潜在影响以及个体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3.1 体育锻炼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单胺假说和内啡肽释放假说,人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得到充分调动的肌肉群会向大脑传递相应更多的兴奋[1],刺激大脑中单胺的改变和内啡肽的释放,进而减轻痛感、产生快感,改变精神状态[2]。除此以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离不开健康的身体。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加速了人体机能的运转,调节生理状态,缓解压力[3],同时通过体育锻炼与人交往获得外界的正面反馈,又能进一步提升其正面积极作用[4]。因此,增加锻炼时长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心态。相比于药物手段,体育锻炼对于缓解治疗抑郁和焦虑状态效果更佳,成本更小,副作用更少[5],因此对于心里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坚持规律锻炼带来的行为激活有助于其更快恢复社会功能。高校开设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6],通过“渗透”的形式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7]。
3.2 生源地的影响
尽管近年来我国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但多数地区仍与城镇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经济上贫富差距较大。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比起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会有较大差距,在同样的人际交往环境中,无法承担高成本的人际交往成本和文娱活动成本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无法融入出身较好的大学生群体中,对人际交往活动产生退缩心理,久而久之封闭自己,产生自卑心理[8]。当今社会消费主义逐渐占据主流,大学校园内攀比之风横行,不良风气使来自乡村的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甚至可能产生扭曲心理,对自身和家庭都造成难以承受的灾难[9]。其次,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自我信心高于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更能接受新鲜事物,面对阻碍时能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克服。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身处的环境与高校氛围较为接近,他们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的适应高校生活,与之相比,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在适应新环境时所承担的压力会更大,需要发展出更多的自我调节技能来适应环境[10]。另一方面,有研究显示来自城市家庭的父母倾向于采用宽容的方式教养子女,更多的参与进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城乡家庭教养方法的不同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11]。
3.3 社会支持的影响
社会环境一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大学生对生活感到无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承担的社会压力过大,社会支持做为社会环境影响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中介已经受到了广泛讨论。有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正向关系[12][13][14],本文结论也与这一致,拥有更高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抑郁的可能性更低,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15]。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心理压力,进而缓解负面情绪[16]。正面的社会体验和积极的心态情感越多,主观幸福度越高[17],负面情绪越小,心理障碍越少[18]。因此,社会支持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指标之一[19],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干预时,应充分关注社会支持,引导大学生从社会支持中获得正面作用[20]。
参考文献
[1]张勇,孙高峰.(2006).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01),56-57+69.
[2]毕秀淑,彭延春.(200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体育科技,(03),31-32.
[3]黄辉.(2020).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成效.体育风尚,(10):32-33.
[4]杜玮奇.(2020).警察体育对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体育风尚,(8):255-256.
[5]安信龙.(2020).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科教导刊,(4):163-164.
[6]王平,樊玲.(2020).探究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参花:下,(7):64-64.
[7] 祝颐.(2020).浅谈大学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动精品,39(4):83-84.
[8]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2004).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01),70-76.
[9]李璐莎. (2017).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海峡科学, (1):80-81.
[10]张雯,郑日昌.(200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1),61-62+44.
[11]李佳丽,赵楷,梁会青.(2020).养育差异还是养育陷阱?—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研究.中国青年研究,(9):68-75.
[12]闻吾森,王义强,赵国秋,孙建胜.(2000).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4),258-260.
[13]何闽江,曾光,赵静,郭冬梅,罗思童,何敏媚.(2011).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5(12):102-104.
[14]郑传章,曾佳佳,张雨,陈衍.(2018).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科教文汇,(25):141-142.
[15]杨春潇,张大均,梁英豪,胡天强.(2016).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关系的meta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0(12):939-945.
[16]胡庆庆.(201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社会科学家,(9):47-49.
[17]孔风,王庭照,李彩娜,和娟,王瑾,游旭群.(2012).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心理科学,35(2):408-411.
[18]陈秋婷,李小青.(2015).大学生生命意义与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及主观幸福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01),96-99.
[19]张敏婷,赵久波,张小远,赵静波,杨雪岭,陈洁.(2018).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39(2):232-235.
[20]王菁华,苏霞,朱艳.(2008).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中国高教研究,(6):77-78.
作者简介:
吴艳艳,女,生于1998年11月,汉族,江苏苏州人,南京审计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11287059Y)的成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