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7
/ 2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

李卓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150080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凝聚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既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练与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恒久的魅力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部分。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正式启动,通过委托有关高校开展多层次教育培训,以期在短时内集中、有效地培养出大批非遗传承人群。如何拓展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视野,增强艺术生命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一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在非遗人才的培养上勇担重任、开拓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承担起非遗传承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非遗传承;作用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用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非遗传承创新,依靠政府、非遗传承人群、非遗企业、相关事业单位等多种力量共同推动。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研究团队,是文化传播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诺亚方舟”,在非遗传承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

1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新任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丢掉了这个魂,国家、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它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保护和传承非遗,能够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时期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让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为新时代发展贡献更多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都要求新时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努力完成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任务,以更有成效的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按照“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要求,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来不断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的多种“不平衡”。使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自信与社会发展更高阶段的要求逐渐协调一致。

2为非遗保护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要利用好拥有地方立法权的有利条件,通过地方立法,将国家层面关于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更加细化,确保综合保护、行政保护、民事保护实现有机衔接,明晰专业机构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权责,将“积极申报消极传承”的沽名钓誉者清退出传承人队伍,同时有效保护非遗项目所衍生的知识产权。

3搭建交流平台,扩大剧种影响力

在高校的组织策划下,先后两次邀请两期学员进京展演,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举办“大运河文化大省市戏曲非遗传承人班晋京展演”。研修班中的学员们齐聚北京,将之前所学融入剧目,以更加精湛的艺术水平、更加富有时代精神的艺术风貌,充分展现了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非遗专场演出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非遗剧种及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也使很多贫困地区的剧种能够再次唱响京城舞台,以解乡亲们对于家乡戏的相思之苦,为更多的观众所知。

4搭建非遗传承应用网络化平台

在高校建立数字化“智慧”校园的基础上,开发一个可移动的“非遗博物馆”,以图文、音频及视频等形式呈现非遗历史文化、技艺过程、网络教学视频、非遗精品成果等内容。还可通过网络建立传承人交流平台和网络销售平台等。

5强化创意市集社会实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

在大学校园开展创意市集活动,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能够使学生的课堂实践成果转化为市场商品,促进实践教学项目的有益发展,体现教学成果价值的最大化,进而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推动高校向周边进行文化渗透。通过加强对创新创意团队、艺术工作坊、大学生非遗社团等学生团体的指导和管理,培养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强化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意识,引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双创大赛、挑战杯等大赛,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自然融入到创新创业中。通过创意市集活动的开展,开创了团体组织和个人工作室共同发展的模式,把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新时代理念创新相统一,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把专业学习和就业成才相衔接,锻炼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本领和能力。

6要促使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走文旅、文创融合之路

有条件的景区和民宿,要因地制宜设置非遗文化体验区,推出非遗研学实践课程和体验班,让游客养心,让技艺传承;要激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手工艺宣传展示、培训、传习、设计、研究、营销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文创产业往传承非遗技艺方面发展,不断延伸非遗产品的产业链。

7创作优秀作品,助力扶贫攻坚

许多戏曲创排剧目由于艺术视野和艺术审美的不足,导致创排剧目在题材选择方面决断错误,主题或脱离群众、或缺少审美情趣,经常出现重金无法打磨精品剧目的现象。戏曲非遗传承人群经过高校的集中培训之后,逐步对创作立意、时代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也印证了非遗传承人对精准脱贫、非遗助力脱贫工作的认可和支持。例如,展演节目淮海戏《家里有个偷鸡贼》聚焦当今攻坚脱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剧中主人公舍小家顾大家,以感人的事迹谱写了一曲党和人民心连心的伟大赞歌。这类作品的涌现,说明了非遗传承人在高校的帮扶和熏陶浸润下对剧目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创新剧目的排演,也能够对国家的扶贫政策进行进一步宣传,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达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神。

8开展创意市集活动,是提升学校美育的重要形式

非遗传承与地方高校转型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与青年大学生碰撞共同成长,创意市集便是诸多因素聚合的发生地。创意市集汇集了时尚感染力的原创产品、实训实践课堂作品、传统工艺的新产品、非遗技艺的创新品等等,青年大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尝试和成长技艺,为自己的梦想实现迈出坚实的一步,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转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时代化的创意实践。活动可以使青年学生了解感知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营养,这既是学生自身审美的提升也是传播美的真实行动。

结语

非遗具有浓厚的文化性、民族性、实用性与时尚性。高校建设与非遗传承相互融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与资源优势,整合各种传承资源和力量,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平台搭建、非遗智力扶贫、校园文化建设及非遗交流等路径,提升学生的非遗技能,创新非遗文化,有效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红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2]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部办公厅公布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名单[EB/OL].

[3]穆伯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