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第五中学 浙江湖州 313000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拥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民众能不能真正支持宪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宪法意识的高低。因此,把宪法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我们今天对青少年进行宪法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宪法知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播撒下宪法的种子,这实际上是在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造就一支强大的保障宪法实施的中坚力量。初中阶段传统法治课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接受度低,本文笔者结合新教材改革与核心素养的需要,充分结合湖州当地发展,谈谈如何转变课堂教学,让学生自觉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从学习宪法到认同宪法最后践行宪法。
一、巧用微课视频,丰富宪法课堂
根据认知心理学观点,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作为信息加工的结果,使学生获得知识并贮存在记忆中。现在的中学生从小就喜欢电视、电脑,视频资源集声、画于一体,与静态的书本文字及图片相比,深受“00后”孩子的喜爱,更能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
而宪法内容原本就比较深奥,教师选取和上课主题相关的本土资源视频,并进行必要的剪辑、整合,做成10-15分钟的微课,不仅可以将重点知识表述出来,还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把有限的教材进行拓展,不论是在课前预习时播放还是在课堂上播放,都不会占用过多时间,又可以在学生没有分散注意力或感到学习疲劳时就已经掌握主要知识点,利用非智力因素训练加强学生的认知力、判断力、评价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宪法的主动性。
执教老师在讲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可以在“湖州在线”app上搜索关于湖州两会的短视频,然后剪辑其中需要的3-5分钟,作为微课的插入视频,接着可以利用录屏软件制作本知识点需要的微课视频。例如:截取“2019年湖州市两会上钱三雄市长做政府工作报告”的视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体现了湖州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什么职权?学生通过翻阅书本或宪法读本,应该很快能找到答案,这体现了湖州市人大在行使审议权。紧跟着抛出下一个问题: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家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又体现了全国人大的什么职权呢?学生还是能很快找到答案,应该是监督权。
类似的,可以截取“湖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大会上以按表决器的方式,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的视频,在微课中引导学生学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有表决权,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等。
利用微课参与宪法教学,可以让原本较为深奥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对课堂知识有基本的掌握,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再结合教老师的讲解引导,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老师的讲解也就显得顺其自然,真正达到启迪明理的作用。
二、结合本土时事,精选宪法案例
宪法学习离不开时事热点,宪法教育需要增强学生对宪法的认识,加深对宪法的印象和感悟,这样才能践行于生活中。当前,教师对于宪法知识的讲述依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大多是对宪法内容进行理论性的讲述,较少将宪法知识与身边的时事热点紧密联系,造成宪法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空洞乏味的理论知识。为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加深印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结合本土时事热点,精选宪法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对宪法的认知,提高法制意识。
例如:在讲到“依法服兵役”时,可以选取湖州近年“德清一对双胞胎携手去当兵”的案例,他们是来自德清县钟管镇干山村的姚格非和姚格新两兄弟,兄弟俩一起报名参军,接受挑选,并顺利通过了复检、定兵等一系列程序,踏上了前往福建当兵的列车,成为了光荣的人民解放军。
在讲到“受教育权”时,可以选取湖州近年来针对“择校热”创新推出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以仁皇山区域为例,随着区域生源急速扩张,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将实行一校四区,湖州五中教育集团初中部实行一校三区。这些都是为了保障湖州适龄学生的“受教育权”。
案例教学法摒弃了单纯的理论说教,在宪法课堂上如果能够根据各章节的不同内容适时地提供相关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宪法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捍卫自己的权力,感受宪法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信仰,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但是,教师精选身边的宪法案例要注意典型性和时事性共存、启发性和探究性并重,将身边时事与宪法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宪法知识时能从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出发,以法律知识为载体,渗透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法治思维养成和法治行为能力的提升 [1]。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宪法走下神坛,感觉到宪法就在我们身边,绝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探索,从而加深对宪法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课堂也显得活跃,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三、适时角色互换,唤醒宪法意识
传统的宪法教学大多沿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惯例。教学其实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宪法中宣扬的是民主、自由,教师不是课堂权威,要学会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甚至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挖掘其学习宪法的兴趣和潜能。比如可以让学生提前分组,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集资料进行备课,然后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课,或者与教师配合同台讲课,同时还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由教师点评或补充。这种授课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师生角色互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讲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块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其中一个基本义务,然后搜集身边的资料,一周后来当“小老师”给大家上课。实践表明,适当的放权可以收获不一样的惊喜,其中一组准备的“遵守宪法法律”,讲到“尊重社会公德”时,选取了湖州市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半年度晾晒比拼的新闻,再加上他们小组成员前期走访仁皇山附近各大小区,实地考察各个垃圾分类点的照片,紧接着也展示了某小区一垃圾分类点附近杂乱地堆放着好多包未分类的垃圾,大热天苍蝇到处飞,场面一度让人唏嘘。这些不在规定的时间段来扔垃圾并进行分类的居民很明显就没有遵守社会公德,没有遵守宪法法律......
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气氛下互动交流,在角色互换的活动中,促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领会宪法,感悟人人平等,明确民主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宪法课堂上这种活动不仅能对所学宪法知识进行检验,而且还能鼓舞学生探索的勇气,激发创新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点评时,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个人看法大胆说出来。这样才能了解其对宪法认识有哪些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还要避免武断,不要轻易用“对或错”来判断学生的发言,从而唤醒初中生的宪法意识,推动法治建设。
推动宪法教育,需要教师用好湖州本土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微课视频,丰富宪法课堂;结合本土时事,精选宪法案例;适时角色互换,唤醒宪法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宪法认同感,并致力家乡服务,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 坚定捍卫者。
参考文献:
[1] 张厚华 . 善用身边案例 促进法律教学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02):33.
第一作者:王丹,1989.09 ,女, 汉, 浙江湖州, 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单位:湖州市第五中学
第二作者:沈红梅,1979.05,女,汉,浙江湖州,本科,浙大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单位:湖州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