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需要的角度看"武术进校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2

论从需要的角度看 "武术进校园 "

项国锋

萧山区衙前农村小学校, 31120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关注。武术进校园使得武术得到了一定发展动力,同时利于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本文将站在需要的角度,分析武术进校园的重要性,用以探索武术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武术;校园;武术需要

前言

武术六进工程即武术进校园、社区、乡镇以及企业、机关、军营,为武术与社会化接轨的典型表现。在经济的推动之下,需要武术逐渐盛行,而武术进校园则为武术六进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不过,当前武术进校园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典型表现为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程,再加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改进武术进校园模式非常必要。

  1. 武术进校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文化传承

现阶段,武术段位制度受到了诸多因素影响,尤其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武术等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以武术为例,其与瑜伽、跆拳道、空手道等类似,均具备健身作用。同时,竞技武术的造型化问题越发严重,人们渐渐认识到社会上专属于民族的东西越来越少。只有民族的才能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国需要民族文化的有力支持才能赢得更大的国际市场。武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保护和传承武术等民族文化是关乎民族发展的大事,保护武术这一文化遗产为大势所趋。

(二)有助于强身健体

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核心发展理念,练习武术恰好能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比如长举类套路,要求学生完成屈伸、跳跃以及翻腾、跌扑等动作,学生需要全神贯注,并合理支配身体的各个器官。长期练习武术,学生的反应速度、身体协调性、意识力都能得到锻炼,而且还可以改善其身体机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三)有助于进行德育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武术继承了中华民族所重视的礼仪,强调习武以德为先。尚武崇德的推行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其尊师重道、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与此同时,武术学习较为艰苦,学生必须坚持学习,才能逐渐形成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1. 武术需要与需要武术之间的关系

武术本身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其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需要则牵扯两个主体,其一是人的需要,其二是物质与精神的需要。武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条件,事实上其发展受到了重重阻碍。因此,要想大力推动武术的发展必须先明确武术与需要之间的并存关系。

武术进校园的提出是武术发展的需要,因为将武术引入校园,意味着更多的青少年可以直接接触武术、了解武术文化,有助于武术收获更大的群众基础,让武术更加适应现代社会。人对武术的需要体现在武术的价值方面。首先,武术能满足人的主观需要,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其次,武术能为人们提供需求的精神力量。可以说,武术需要是武术这一事物的发展需求,需要武术则表示人或者社会对武术的依赖关系。武术需要与需要武术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两种需要不一致时,武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1. 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校园存在形式与功能概述

武术进校园表示武术所面对的群体为学生,主要目的即教学育人。自古至今,武术一直存在于校园之内,不同的是,特定历史时期武术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为了深入研究武术的发展,下面对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校园存在形式、功能进行讨论分析。

(一)古代校园

武术的教育功能在古代校园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殷商时期,青铜业高速发展,武术的练习武器以矛、斧、钺等为主,对应的使用方法比如劈、刺、砍等。春秋战国时期,学校为私学,武术的教育内容围绕技击、相搏、手战展开。隋唐时期,我国最早的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国子寺相继出现,武术教育的内容为拳捷、试扑。古代校园的武术主要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原始社会环境特殊,人们需要面对频繁发生的战争与不时出现的野兽袭击,当时的人们基本自幼习武,可以说武术起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搏斗战争,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第二,古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重视文武的结合,因此射、御等技能成为学校武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三,武举制度从政治角度推动了校园武术的发展,因此培养出了一批批治国安邦的武术人才。

(二)近代校园

近代校园中武术教育的发展是相当曲折的。辛亥革命时期,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政府部门废除了当时所设立的学院,新建各种学堂,中国传统武术基本从学校内脱离出来,武术课程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击剑、拳击以及洋枪、洋炮等,仅有个别学校依然坚持开设武术课。辛亥革命之后,尚武之风再次兴起,武术重新受到重视被引入学校教育体系当中。主要的教育内容为拳勇、刺刀术等。在众多武术机构的合力之下,西方军事和体育内容受到一定压制,中国传统武术被纳入额教育范畴当中,且武术的练习、表演和竞赛等,都逐渐设置了对应标准。到了1915年,教育部门将武术设置为正式的体育课程。总之,在中西思想的碰撞之下,近代校园中的武术主要为兵操式武术。

(三)现代校园

现阶段,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国民拥有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健儿在众多竞技中取得优异成绩,无不向世界展示出正面健康的国家形象。现代校园的武术教育形式多样,不过大都是在竞技体育的基础上形成的, 比如武术健身操等。再加上武术进校园活动的进行,学生走出教室,坚持练习武术,强身健体、锻炼心性。河南焦作市学校甚至将陈氏太极拳作为的课间操锻炼的主要内容。武术发展至今,早已经突破了原本单一的模式,正在向适合学生、适合校园的方向发展。

  1. 需要武术---社会、学校、教育对武术的需求

(一)学生个体对武术功能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人们看到武术就会联想起其具备的健身与娱乐功能,不过常见的健美操、排球等也具备类似功能,武术如何就能被列为体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呢。为了实现快乐体育的目标,需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设置体育教学内容。在大部分学生的心中,防卫、健身、表演和传承文化是武术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因此学生所需要的武术至少应该具备这些功能。武术作为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体育形式之一,其在学校环境当中的功能需要体现了武术的校园地位。然而,人们的常规印象就是:武术会引起搏杀格斗、打架斗殴,仿佛学习武术的人都是凶狠好斗的人。为了规避校园暴力的出现,便于管理,有的学校便开始减少甚至取消武术课程,阻碍了校园武术的发展。高考武术加分是推广武术的手段之一,希望借助类似政策,武术可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步调。

(二)段位制的武术功能

在段位制武术的教材当中,太极拳得比重较大,短棍、咏春拳等热门武功的内容涉及较少,散打未被纳入教材。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取得武术段位的人数少之又少。不同段位学习的内容存在区别,比如一段的技术元素只有打,二段、三段分别增加了踢和踢、拿,只有练习到第六段,才能掌握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分析段位制武术的内容,可以发现其重点为打练结合,同时对文化、礼仪有了明确要求。

(三)国家需要与学生需要

国家需要推动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武术成为国家强制性开设的基础课程,其就会在学生的受教育生涯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将国家需要进行分解,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学校需要、学生需要。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他们对武术的需要是武术的发展动力。武术需要从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用以促进武术进校园的发展。

武术需要是武术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首先,校园是推广武术的重要渠道之一,满足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比如,部落内,人们的主要目的是活下来,因此武术需要保障个人安全;当代学生学业压力大,鲜少有空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较差。武术能辅助学生改善体质,提升其精神力量。其次,武术师资人才济济,但学生自小开始接触球类、跑步类项目,也养成了一定的运动习惯,突然让学生学习武术,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其主动性。再加上武术招式繁杂,很多学生常会因为武术动作难度高而放弃学习,教学难度大。另外,跆拳道等外来武道走进国门,几乎占领了各个城市,而武术则相对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吸引强少年的关注。要想重建校园武术,必须强化武术的文化意识,让武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感染青少年,促进武术的发展。

结语

与校园足球相比,武术进校园的成果并不理想。本文主要从需要的角度分析了武术进校园,可以发现,人们所需要的是武术具备的功能,而只有当学校为学生提供对应的武术课程时,武术功能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促进武术的推广与普及,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将高考武术加分与段位制进校园相互结合,同时加大师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总而言之,武术进校园需要长期坚持,不能因为现有的种种问题忽视武术的推广与普及。

参考文献

[1]石鹤文. 北京市民办学校“武术进校园”的实施状况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20.

[2]杨志勇. 武术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J]. 武术研究,2020,5(03):86-88.

[3]高德超. 我国高中校园武术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J]. 武术研究,2020,5(03):12-15.

[4]张志浩. 武术进校园的育人价值与策略探究[J]. 中华武术(研究),2018,7(12):75-77.

[5]朱云浩,余佳乐. 高校武术课教学改革初探[J]. 福建茶叶,2019,41(10):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