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四川成都 6102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和血液中血小板释放微粒数量变化的临床检验方法和意义,对比不同患者指标的差异,总结相应规律。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20年6月就诊的病患中按试验所需条件选择500人作为观察,静脉取血,制备样品,进行血小板检验,比较各组数据的异同。结果:静息状态下,急性肾衰竭患者的微粒值(6.9×105±2.7×106)最高,冠心病(6.4×105±1.9×105)和急性脑梗阻(6.2×105±3.4×106)患者次之,白血病(经化疗治疗后)微粒值(1.3×105±5.3×105)与健康无病体检者(1.1×105±5.8×106)几乎一致;活化状态下,活化后的健康无病体检者的血小板微粒值(1.8×105±4.9×105)大于静息状态的微粒值(1.1×105±5.8×106)。结论: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以及血小板微粒的变化,对活化能力估计、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等具有十分重大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血液;血小板减少;血栓性疾病;临床检验
人体凝血功能离不开血小板的参与,血栓的形成与血小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临床检查检验中,最常见的项目就是血小板和血液微粒的检测。可以通过这两项检验结果评价治疗效果,获取与疾病相关的信息,预测疾病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血栓疾病和一些需要止血的疾病,血小板和血液微粒是重要的临床治疗参考依据。血栓类疾病患者与正常患者之间血液参数的不同,可以获得很多有效信息,还可以对检测过程中其他微粒对血液微粒造成的影响进行归纳,以预判血小板减少试验的准确度。在2017年1月到2020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病患中,笔者选取其中50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别进行检验,并探究各组的区别与联系,以掌握一定的血小板和血液微粒检验规律[1]。
1 临床资料
2017年1月到2020年6月在本院临床部门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50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参与试验。其中急性肾衰竭100例,冠心病100例,急性脑梗阻100例,白血病(仅接受化疗法治疗)100例,健康无病体检者100例,每一类均男女各半。控制观察对象的年龄在10~80岁之间,无其他干扰性疾病,无妊娠迹象,治疗生存率大于或等于50%,若突发其他疾病则退出试验。患者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根据统计学方法确定组间具有可比性后,将选择的500名患者分为5组,分别进行取样和检测。
表1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分组 | 平均年龄 | 标准差 |
急性肾衰竭 | 48.9 | 14.5 |
冠心病 | 61.4 | 13.2 |
急性脑梗阻 | 63.8 | 11.9 |
白血病 | 50.7 | 15.3 |
健康无病体检者 | 40.2 | 9.4 |
总体 | 53.0 | 8.0 |
2 检验工具和方法
2.1检验工具
以流式细胞仪为主要检验工具。
2.2 检验方法
表2 血小板和血液微粒检验方法
序号 | 操作 | 注意事项 |
① | 采血 | 静脉采血 |
② | 选择内参对照物 | 选择0.8 mm和3 mm的标准微球 |
③ | 标记 | 免疫荧光法标记血小板微粒免疫体 |
④ | 定位 | \ |
⑤ | 对比 | \ |
⑥ | 测定FCm | \ |
⑦ | 计算PMPs | PMPs绝对值计算公式: N=167×C |
2.3 统计学分析
2.3.1 分析工具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
2.3.2 分析方法
组内分析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分析,P小于或等于0.05时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静息状态下血小板微粒量
静息状态下,与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微粒数对比,PMPs值以N代表血浆中微粒值。急性肾衰竭、冠心病和急性脑梗阻的300名病患所检测到的微粒数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而白血病(仅接受化疗治疗)的100名患者的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微粒数虽然也稍微高于健康体检者,但差异并不显著。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静息状态下五组患者血小板微粒数对比
分组 | 人数(人) | 检测结果(ml/血浆) | t值 | P值 |
急性肾衰竭 | 100 | 6.9×105±2.7×106 | 1.589 | 小于0.05 |
冠心病 | 100 | 6.4×105±1.9×105 | 1.326 | 小于0.05 |
急性脑梗阻 | 100 | 6.2×105±3.4×106 | 1.783 | 小于0.05 |
白血病 | 100 | 1.3×105±5.3×105 | 1.446 | 大于0.05 |
健康体检者 | 100 | 1.1×105±5.8×106 | \ | \ |
3.2 活化状态下血小板微粒量
为了研究体外诱导活化对血小板释放微粒数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体外活化技术,将从健康体检组患者处获取的100份样品在体外诱导活化,再以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对比前后PMPs值(以N代表血浆中微粒值)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活化后的血小板释放出的血小板微粒更多[2]。活化状态下与静息状态下血小板释放微粒量对比情况见表4。
表4 活化状态下与静息状态下血小板释放微粒量对比
分组 | 人数(人) | 检测结果(ml/血浆) | t值 | P值 |
活化状态下的健康体检组 | 100 | 1.8×105±4.9×105 | 1.651 | 小于0.05 |
静息状态下的健康体检组 | 100 | 1.1×105±5.8×106 | \ | \ |
4 讨论
由表1可知,急性肾衰竭患者和健康无病体检者总体平均年龄相对其他各组较小,白血病组平均年龄次之,而冠心病和急性脑梗阻的发病年龄较大。根据后期血小板及血小板微粒数值说明,该指标可用于中青年肾衰患者的筛查预防,以及中老年患者冠心病和急性脑梗阻的治疗效果评价。
由表3可知,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治疗后,血浆中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微粒数与健康人几乎无异,说明化疗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患者的病情得以缓解,以血小板指标为主的异常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而冠心病、急性脑梗阻和急性肾衰竭患者由于体内炎症反应或其他问题,造成指标异常。急性肾衰竭患者的血小板微粒指数最高,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急性肾衰竭与血液流变学以及血小板微粒变化的联系更为密切。这就说明,血液检查,尤其是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变化现象,既可进行疾病的诊断,也可以对病程进行初步了解,结合其他检验手段,可以判断治疗方法是否有效。尤其是一些血栓性疾病患者,严密监测其血小板及血小板微粒变化情况,对整个临床治疗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表4可知,血小板在体外环境下被活化后,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血小板微粒,但数据升高的幅度不大。说明一些血栓类疾病也会在体内活化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微粒指数异常。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有必要在后期治疗中,检测血小板在体内的活化情况。根据活化前后微粒数量的变化,也能够判断非血小板微粒的占比和影响。
检验血小板微粒可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流式细胞术,但一些非血小板微粒极易与血小板微粒混淆,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可以采用先低速(70 r/min)离心,再中速(1500 r/min)离心,最后高速(3500 r/min)离心的三步离心法,排除一些复合物,如细菌残骸、红细胞或白细胞碎片等非血小板微粒对检验过程的干扰[3]。
5 结论
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以及血小板微粒的变化,对活化能力估计、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等具有十分重大的临床意义,医务工作者们可要在以后的研究和医务工作中进行更加的深入的分析归纳,掌握血小板与病理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 王旭昕.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分析[J].人人健康,2016(22):261.
[2] 覃春艳,周秀琴.试析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153-154.
[3] 张海波.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结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07):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