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2

呼吸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汤映琪 刘牡凤 刘淑英 侯伟丽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 广东省 广州市 51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呼吸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之间进行本研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研究样本选择,共选择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对照组以传统的训练干预方案为主,观察组则以呼吸训练干预的方案为主。分析两组患儿训练前后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训练前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与对照组之间数据相当,(p>0.05),而训练后对对照组之间数据相比数据较高,因此(p<0.05)。结论 在临床上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给予呼吸训练干预方案的效果非常好,有效改善了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的借鉴与利用。

【关键词】 呼吸训练;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

近年来。我国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正逐年上升,且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运动学、通气功能发生变化,在临床会表现出护理频率增加、小气道功能发生障碍、呼吸系统抗阻提高、呼潮气量降低等,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对其实施有效的训练干预可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的呼吸情况,从而改善心肺功能与运动功能。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最主要的症状为上肢有严重的功能障碍,且仅通过临床普通的治疗效果不佳,所以需要结合呼吸训练,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促进预后的恢复[1]。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呼吸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之间进行本研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研究样本选择,共选择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在对照组患儿中有18例男性,有17例女性,年龄范围在2—10岁,平均年龄(7.62±3.87)岁,在观察组中有19例男性,有16例女性,年龄范围在3—9岁,平均年龄(7.23±3.92)岁。本研究所有患儿的疾病基本资料相比数据相差不大,(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以传统的训练干预方案为主,主要为手部的训练,采用针灸、光疗、运动等进行。观察组则以呼吸训练干预的方案为主,具体如下:①训练呼吸肌力量。采用吹笛法进行,用鼻呼吸,在呼吸时将嘴呈吹笛状,然后将气体慢慢从口中呼出,呼吸持续时间为10min。②腹式呼吸。让患儿保持卧位,然后将身体放松,让家属将双手放于患儿的胸部和腹部,然后让患儿用鼻吸气,使肌肉收缩,然后将放于腹部的受对其进行施压,将膈肌上抬,反复进行,10min/次,一天进行一次。一共进行12周。为患儿家属讲解正确姿势的方式,首先将患儿的头部居中,将身体对位可使胸廓保持在最好的状态。③实施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首先将患儿的皮肤清洁干净,然后准备2个小极片与两个大极片,将小极片放于患儿的两端胸锁乳突肌外部的三分之一位,将大极片放于患儿锁骨中心的第二肋之间,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来调整频率,每次进行半小时,一天进行一次,医用进行12周。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儿训练前后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使用FMFM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评估手功能。该表分为A视觉跟踪,B上肢关节活动度,C抓握能力,D操作能力、E手眼协调能力,每个评分有四级,0、1、2和3,0表示无法继续,1表示有动机或能够完成少量,2表示完成部分,3分为均已完成。QUEST上肢技能质量评定量表用于评估儿童的上肢功能。 ①分离运动:独立完成上肢的伸展和屈曲,即肩膀,肘部,腕部和手指。 ②抓握:抓握大豆,铅笔等评估。 ③负重:双手支撑,四点支撑,坐着可伸手拿东西。 ④保护性伸展运动:观察上肢各个方向的伸展性保护反应,完成项目的标准是,患儿必须保持至少2秒一个姿势,而无需他人或其他东西的帮助。

1.4统计学方法

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5facaca430c0a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研究患儿训练前后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观察组训练前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与对照组之间数据相当,(p>0.05),而训练后对对照组之间数据相比数据较高,因此(p<0.05),如下表1。

表1 研究患儿训练前后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组 别

例 数

FMFM


QUEST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观察组

35

48.28±5.13

62.32±6.98


64.83±13.22

78.51±13.47

对照组

35

48.24±5.21

56.50±9.91


64.34±14.23

67.52±12.63

t


0.324

2.840


0.149

3.521

p


0.974

0.005


0.881

0.001

3.讨论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主要受锥体束外系统损伤,在全国脑瘫患儿中占20%。 不自主运动提高为主要表现,原始反射残留和姿势控制不良,上肢运动落后于下肢,且较为明显。目前,我国在针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治疗时通常采用运动学原理,改善患儿上肢功能,但是经过实践研究效果并不显著。呼吸训练就是通过调整患儿的呼吸模式,改善患儿的上肢功能。被动呼吸肌肉训练可以迅速增加患者膈肌的活动性并改善通气。神经受到表面电极的刺激,导致膈肌定期收缩和松弛,并重新招募萎缩性膈肌运动单元,从而可以增加膈肌的强度和血液供应,促使膈肌的肌肉力量,耐受力,肌肉血流和力量提高,缓解肌肉疲劳,恢复呼吸功能,从而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刺激性,原始反射增强了上肢对中和对称的能力[2]

本研究观察组训练前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与对照组之间数据相当,(p>0.05),而训练后对对照组之间数据相比数据较高,因此(p<0.05),这与刘群英[3]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给予呼吸训练干预方案的效果非常好,有效改善了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的借鉴与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利. 动静结合训练的方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核心控制的效果研究[J]. 医药前沿, 2019, 000(009):232-233.

[2]邓浩荣, 崔文瑞, 余小塘. 手工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手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026(025):133-136.

[3]刘群英, 周海荣, 张瑞先,等. 呼吸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我和宝贝, 2019, 009(0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