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 广东省 广州市 510510
【摘要】目的:探析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采用运动疗法的效果。方法:择取小儿脑性瘫痪且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110例,时间选取阶段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分为2组,将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55例患者视为对照组,将药物治疗+运动疗法治疗的55例患者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偏高,轻度障碍率高于对照组,重度障碍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用药是当前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的基础治疗方案,配合适当的运动疗法有助于提升患儿康复效果。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运动疗法;效果
目前,在儿科收治脑神经障碍相关疾病中小儿脑性瘫痪具有普遍性,研究表明孕期与分娩过程皆可能造成该疾病,主要表现为脑部发育方面具有一定缺陷[1]。本文结合基础药物疗法与运动疗法共同作用于该疾病患儿,结果提示该联合法可较好的促进康复期进程。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小儿脑性瘫痪且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110例,时间选取阶段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分为2组,将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55例患者视为对照组,将药物治疗+运动疗法治疗的55例患者视为观察组,两组资料差异,(p>0.05),见表1。
表1 基线资料
组别 | n | 男 | 女 | 平均年龄(个月) | 平均体重(kg) |
研究组 | 55 | 30(54.55) | 25(45.45) | 4.06±0.85 | 4.87±1.14 |
参照组 | 55 | 29(52.73) | 26(47.27) | 4.21±0.96 | 4.76±1.21 |
x2/t | | 0.037 | 0.868 | 0.491 | |
P | | 0.848 | 0.388 | 0.625 |
1.2方法
对照组:主要以药物帮助松弛肌肉、促进活血、神经等。观察组:在药物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①给予患儿Vojta 方法,利用翻身诱导、反射性腹爬诱导两种治疗方法,主要诱发带选择膝盖、肘部以及踝部等,辅助诱发带选择肩峰部和头部等,一般诱导需在10-30min内完成。与此同时还要进行四肢协调运动练习以及体干移动运动,主要为抬头练习-翻身练习-坐位练习-爬行练习-走路练习等。②给予患儿Bobath法,a抑制性,选择抱球、全身伸展等知识进行练习以帮助缓解患儿肌肉张力,为其今后能够正常的进行各项运动动作建立良好的基础;b促通式,针对患儿脊柱伸展、平衡反应的练习选择肢体协调、抗重力头立直、对称性坐位等模式,当患儿肌张力评估结果为偏差时,则需要强调对肢体负重、关节稳定性的强化训练,对异常的运动姿势进行纠正改善。运动疗法单次练习时间为30min,每日练习1次。本次患儿共接收4个月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1)疗效判断:疾病症状得到显著的积极变化,动作间姿势与反射等基本无异常情况,肌力、肢体运动协调、关节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基本趋紧正常儿童即为显效;疾病症状得到积极改变,动作间姿势与反射等存在轻度异常,肌力、肢体运动协调、关节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明显好转即有效;上述效果均未得到即无效。
(2)治疗后针对患儿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按分数高低将存在的障碍程度划分为轻、中、重3种标准,分数区间分别为≥75分、50-75分、≤49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来表示,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偏高,(p<0.05)。见表2。
表2两组疗效对比(n,%)
分组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观察组 | 55 | 27(49.09) | 25(45.45) | 3(5.45) | 52(94.55) |
对照组 | 55 | 21(38.18) | 23(41.82) | 11(20.00) | 44(80.00) |
t | | 1.331 | 0.148 | 5.238 | 5.238 |
p | | 0.249 | 0.701 | 0.022 | 0.022 |
2.2两组生活能力对比
观察组存在轻度障碍率高于对照组,重度障碍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能力对比(n,%)
分组 | 例数 | 轻度障碍 | 中度障碍 | 重度障碍 |
观察组 | 55 | 17 | 23 | 15 |
对照组 | 55 | 6 | 22 | 27 |
t | | 6.652 | 0.038 | 5.546 |
p | | 0.010 | 0.846 | 0.019 |
3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存在的脑损伤属于非进行性病变情况,最关键的特点是姿势运动功能方面存在的障碍问题,其脑部作为主要的发病位置,进而累及肢体、躯干,患儿的日常表现包含智力问题、视听说障碍、异常行为等[2]。新生儿对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健康不仅关系到今后正常的成长发育,也是一个家庭负担的主要来源[3]。因此如何获得有效治疗、如何促进患儿康复是当前临床医生与患儿家属均高度关注的问题。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主要从促进活血、帮助松弛肌肉、营养神经等方面着手,但有研究指出,单一的药物疗法收效有限,患儿的康复治疗想要获得理想疗效还需要配合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4]。运动疗法是给予神经生理学、运动学两门学科发展而来的,治疗中儿童自身力量、治疗操作者施力、器具均可利用使得患儿从主被动运动练习中获得局部或全身的康复[5]。
在本文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偏高,轻度障碍率高于对照组,重度障碍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药物疗法、运动疗法能够获得更理想、更有利的康复效果。
总之,联合用药是当前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的基础治疗方案,配合适当的运动疗法有助于提升患儿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曦,王振芳.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7):13-14.
[2]韩红琳.电针与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对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J].临床研究,2019,27(6):145-146.
[3]白玉沛,尚清,曾姣峰.推拿结合运动疗法在儿童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光明中医,2018,33(4):535-537.
[4]章羽,张海雁.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应用针灸治疗的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8,39(1):23-25.
[5]刘红平.运动疗法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