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课堂的碰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2

科技与 课堂的碰撞

孙晨

三和中心小学 13695616397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新课程标准的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形势下,如何积极运用现代新媒体工具,如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技术等,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观念与模式,让新媒体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字:

优化 兴趣 弊端剖析 影视语言 文字语言


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教学时有些知识较抽象,这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在解决这一矛盾的同时,引入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为特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是有优越性的。
一、教学案例

1、案例呈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实录片段与评析
师: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铁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的重头戏。

下面同学们打开“智慧课堂”,用百度搜索一下,输入“离愁别绪的古诗词”会出现哪些诗词?并选出你知道的诗歌读一读。大家知道这么多送别诗,那么谁能来说一说,这些送别诗在情感上有没有一些共同点呢?
生:悲凉,伤感,惆怅。师:的确,文人天生多愁善感,大多数离别诗,都是表现了面对离别,带上了凄凉、哀婉、缠綿之情。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如此的凄凉哀婉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衢州》,来体会一种别样的送别情怀。

现在,大家仍在百度搜索一下,关于作者王勃都有哪些事迹呢?
生1:王勃(650--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
生2: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生3:曾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师:在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那么这位博学多才却英年早逝的诗人,究竟在这首诗中诉说了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呢?

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从结构形式上来看,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现在我们就来搜索一下关于律诗的特点,谁能来说一说?
生1:律诗多为五言或者七言,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生2: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生3: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生4: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师:那么我们来看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明显,这首诗的首联对仗,但是颔联却并不对仗,所以,这是初唐时期律诗尚未定型的产物,后人评论这首诗歌时,把它称为唐朝律诗的开山祖师。
现在,我们可见,它在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上所具有的开创性作用就来一起领略一下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2、案例评析
这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的导入部分。“送别诗”、“关于作者”、“律诗特点”等知识点的介绍,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在百度上搜索完成学习的。这不仅避免了教师知识灌输的呆板无趣,反而还让学生在动手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

这就是新工具运用,带来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提升的明证。学生在搜索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筛选和甄别,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这就是“智慧课堂”这种新工具在诗歌教学中带来的收获。

二、弊端剖析

没错,多媒体手段能为课堂带来不少好处与便利。然而,大量教学实践也表明,音像手段进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中往往只是匆匆忙忙地分角色朗读下课文,然后就用大量时间放映有关的影视片段;教授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课,就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易冲击,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意义的解读。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图片。幸淡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常常就是这样一些课,课后学生抱怨“课堂轰轰烈烈,课后空空洞洞”,过眼烟云。

为什么学生们看得眉飞色舞,听得喜形于色,但过后不少学生甚至还是写不下去呢?因为展播课件时,忽略了视听语言和文字语言之间的不同,没有及时提醒学生,进行二者间的比较和转换,导致学生在“眼花缭乱”之后,拿起笔又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光看不练假把式”,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具象”(形象)与“抽象”(语词)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喧宾夺主。


我们就不难理解,借助影视画面的阅读课,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者描绘景物的。

  1. 多媒体使用的标准
    1.为课堂教学服务,发挥辅助作用。
    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特别要考虑运用多媒体手段解决教学的重点和教学实践的难点。但是位置要摆正,它仅是起“辅助”作用,不能代替一切,不能本末倒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定位要正确。
    2.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多通道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利用现代电脑技术,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通道传递信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解决其他媒体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仅是小黑板、课本搬家,又何必花费几千元买电脑呢?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能片面追求多媒体的技术含量,还是要从教学实效出发,注意适度。
    3.采用人机互动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和积极思考。
    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积极思考,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设计多媒体课件必须以此为准则,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素,不能为教师的注人式服务;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课件结构要采用互动式,让学生参与,人机对话。

4.采用网络化方式,让学生自己探求信息,促进资源共享。
网络化课件是新一代的课件,教学程序比较灵活,学生可按菜单自由进入,学生可以访问各种专业网站,探寻各种信息,极大地扩充信息源。为了方便学生在家中使用,课件可以发布在网上,学生可直接在网上运用或下载后在个人电脑上运用,从而促成资源的共享。

   作为教师,我们在应用多媒体的课堂中要努力做到“研”“读”“放”。“研”透教材,研透教材是我们上好课的关键,也是我们正确选择多媒体手段的基础。“读” 懂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多媒体呈现形式,才能让多媒体的应用更具时效性。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参与多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手动”带动“口动”继而深化“心动”和“脑动”,最后感受“情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老师》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 2017年11月期刊

《教育的智慧》 林崇德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4-8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