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101
摘要:本文阐述了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的意义,分析了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的现状,从完善制度、拓宽培训渠道、产学研合作三个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途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 素质提升
关于双师型教师,学界的看法不一,第一种看法认为:"双职称型",“双素质型”,也就是教师有两个职称;理论教学素质与实践教学素质兼备。第二种看法是:"双证书、双能力、双融合”。教师要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同时又有教师资格并具备相应的职称,在能力上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兼备。不但有双证并且有双能力,两者统一融合。
1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的意义
①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是由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人才以培养基本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双师型”教师是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核心,只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职业素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因此,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②“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是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学术性与理论性,而且要具备专业实践经验与丰富的阅历。不但要有相关领域的学历教育,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具备在专业领域的行业资格证。这样培养的人才基本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③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城市型、应用型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主导作用。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正比关系。教师特别是“双师素质”教师作为沟通社会生产实际与教学改革的纽带,在课程改革、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2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2.1 “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宽泛,双师型教师在素质与能力方面差异明显
虽然同为双师型教师,但是在能力上是有差异的。究其原因在于高校认定双师型教师的制度上不完善。比如某城市型、应用型高校双师认定的条件是:具备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并具备提供行业或企业出具的聘书及相关聘任文件。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可以看出,在要求上是笼统的,企业与企业在等级上是不同的,证与证之间的差异较大,也就是含金量也存在着差异,其应用技术研究也无相应的级别,因此,同是双师,其对应的能力也存在这很大的差异。
2.2 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不完善,难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制度建设是教师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上,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并没有作长期的规划,并且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学校虽然也制定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面的倾斜性政策,对双师在工资待遇、职称晋级等方面同等条件下给予放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制度方面对一些重要性、关键性问题没有具体明确,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在年度考核与绩效考核并没有体现,这些制度并没有真正起到持续激励的效果。在教师使用上,未建立起与个人业绩匹配的用人机制,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通过侧重理论教学旧的评价办法去确定教师的工作量,决定教师的优劣。
2.3 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单一,造成教师专业技术与专业实践能力较弱
在培训途径上过于单一。在学校开展的培训中,很多培养、培训基本上还是学院式、学科式的,不能满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在校企合作上,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存在较多困难,真正通过参加企业锻炼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数量不多。但是双师素质教师必须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行业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掌握企业产品品种、性能,掌握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相当多一部分的“双师素质”教师只具有技能证书,而与所教授专业并不匹配。教师到企业去培训、调研,很多教师都是浮于表面。没有深入调研和上岗实际操作。部分双师教师更多地关注于教学能力的提升,在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3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途径
3.1 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培训制度、考核、激励制度,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从源头上把握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细分证书等级,保证水平上统一,着重考察专业与实践能力。在双师型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以及评先评奖等奖励政策上都加入注重实践教学方面的有关条款,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实践性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将教师参与专业实践和双师认定情况与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人才项目申报等挂钩,完善考核机制与激励措施,在培训制度上注重长期性与经常性,建立长效机制。在考核制度上,涉及双师型教师考核的内容,可以将实践环节的过程与效果纳入考核体系,完善指标体系。建立起与个人业绩匹配的用人机制与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在激励机制、职称评定、科研奖励上多注重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方面, 注重实际应用性方面。一系列制度的完善与建立,能积极促进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好保障。
3.2 多渠道、多形式展开针对性培训,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
注重调研与计划,根据教师的真正需求开展培训,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的形式,是做好前期调研和计划制定。结合实际培训能力和教师的客观需求状况制定具体培训安排计划,并对培训计划进行论证,保证培训计划安排符合参加培训教师的需求。当然,师德培训也是必不可少,师德师风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教师的素质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与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在培训内容上还得注重国际视野的开阔,除了制定国内培训的计划,还要注重国外访学计划的实施。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要建立校内与校外、长短结合、产学合作、学历与非学历并举、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与实践互补的立体化培训机制。根据学校培养目标,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重点,采取导师制度,根据学校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除了参加社会实践外,还要具备相应专业职业资格证。最重要要对培训实施后效果的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年度考核、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培训要具有针对性,学校课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技能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
3.3 建立校企联动与“产学研”合作机制,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深层次合作机制。产教融合,是基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城市型、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双师型教师提升专业素质与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要强化利益共享意识和市场意识,坚持合作共赢原则,真正做到互利互惠,从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就业以及师资培训和发展科研的工作现场,从企业聘请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学校也要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让合作真正有效。
4 结语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根据实际需求选配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对企业实践要进行严格要求,从时间要要求,对实践效果企业与学校同时考核。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通过产学结合、技术开发,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参与到企业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中去,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在注重理论的同时,重视实际应用的研究,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双师教师在业务对口的条件下进行企业实践。要根据专业对接产业需求,建立教科研创新团队,与校企合作共建培养基地的方式形成互补,构建起多元培养培训的新格局,推动教学改革和科技转化。
参考文献:
[1]林家欣,郭伟.转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2019(03):187-189.
[2]王天姿.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证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3] 杨旭光 .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进修的现状及对策 [J]. 现代教育 ,2015(24):27-28.
[3] 陈忠华 , 闫孝姮 , 陈伟华 .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初探——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