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代家校关系变化回应家校冲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2

从新时代家校关系变化回应家校冲突

杨韬

四川省巴中中学 四川 巴中 636000

摘要:2019年以来,全国大范围内以及笔者身边发生几起严重的家校冲突案例,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特根据自身的从教经验,想对这些家校冲突案例进行回应,对新时代中学家校关系进行解析。诚然,任何事件都有着其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当事人冲突不升级、当事人都接受过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一些东西是可控的,而另一些则无从着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多只能从我们的本职工作出发,加强对家校关系乃至教育关系的研究,尽可能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有爱和理性的人。

关键词:家校关系;家庭;学校

当前的家校关系是教育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对关系。厦大附中校长姚跃林曾在文章中指出“好的家校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当下新时代新背景,家校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我们必须分析把握:

一、放任留守型关系依然存在,社会矛盾凸显

社会矛盾的激化,往往事件当事人是身心不健康,缺乏爱与被爱的。依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现状,就学校教育而言,留守学生大量存在,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每年大约有2000万左右,近年来虽然有所减少,但群体依然庞大。近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生群体“隐形留守学生”,而且数量还在增长。何谓隐形留守,就是父母或其中一方在身边,但由于一系列因素忽略或者不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未参与或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形式上未留守,但实质留守的状况。这样的情况在学生在家学习期间尤为显现,以前是父母与孩子的交融时间少或者是是交集少了不了解了,但疫情期间长期的相处还是让许多家长无所适从导致放任自流。没时间的时候从孩子的教育中撤出来,有时间的时候想再融进去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所以打给老师的电话往往从开始的诉苦、求助变成了开学时间的追问和催促。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孩子的成长就出现了分化,一部分特别理解父母,自身特别独立,学习也特别努力,一部分自制力不强,浑浑噩噩,休闲式学习,习惯较差,而另一部分则变得偏激、孤僻、沉默寡言。如果只是这样还好,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行进,第一类孩子一旦在学习成绩上受挫,往往就体现出心理特别脆弱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的想法,把自身的表面坚强而内心脆弱,渴望关爱与保护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二类孩子往往拗不过父母或家人的就继续在学校里浑噩度日或者变本加厉,变得不守规矩甚至破坏规矩,而经不起社会诱惑的则早早地步入社会,被浸染得五颜六色;第三类孩子可能不会有多大的变化,放在人群中估计也毫不起眼,最多只会觉得这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但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平时是没有什么其他异常的,最多会觉得他(她)的情商可能低一些,想法可能奇怪一些,多和他(她)交流,多教教他(她)就好了,但他们平静时如同湖面不见波澜,爆发时则似火山惊天动地(近年的一起校园恶性事件就是如此)。

而不管是哪一类孩子都不能否认是父母未参与或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带来的孩子的成长问题,可能进而演变为社会问题,甚至当想去管理教育的时候又不得其法,挫败感十足进而采用家长式权压又带来亲子冲突,疫情期间的事例不胜枚举。也正是因为父母未参与或很少参与甚至无力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所以往往父母是愧疚的,因而一旦出现什么问题,父母往往会采取一些不理智行为,会继续扩大这些问题的不良影响。

二、关注要求型关系日益增长,家校不协调凸显

当然,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留守学生相对减少,但一些新情况也随之出现。有这样一部分学生,相较于留守学生,家庭长期构成相对完整,就学生来看,家庭氛围上、爱与被爱方面是不存在缺失的,但这部分学生所承载的家庭期望较大,家长们或受过高等教育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或没读多少书想让孩子弥补自己人生的缺失,但不管怎样都会带来对教育的重视,也就带来了家校关系的分化。这其中,一类家长积极、理性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就算出现了问题也理性分析、平等交流——奔着问题去,与孩子、老师沟通,共同解决。这一类家庭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也很庆幸,当前社会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学校的理性关系日益增长;另一类孩子家长往往由于一些原因或者是放养式教育,不过多的关注或者过分关注、溺爱,但都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就大肆说教、苛责,往往给孩子带来过分的压力,让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不仅这样,这类家长往往不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或者听不进其他人(包括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一意孤行的用他自认为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甚至把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变成完美主义者,推卸责任,直指利益攸关方,往往会带来矛盾的升级或者更多的问题。而这样会让孩子选择困难或者会让孩子根据结果的胜利来选择,究竟是父母的关系处理还是学校交给的人际关系处理更有效,也就是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了效果抵消甚至适得其反。而学校和老师呢,反而显得没有家长那么理直气壮,因为绝不可能当着孩子否认家长或家庭教育的,而家长们却可以毫无顾忌的否定学校、老师的教育,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你们老师是哪门教的?”而很少听到“你们家长是怎么教的?”。

三、联合协调型关系略有下滑,极端化趋势凸显

好的家校关系绝对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成才的,而家校互动往往就带来良性教育循环。当前许多的学校都在积极构建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平台,当然更多的家长也越来越关注家校联合,协调推动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这会带来蝴蝶效应,推动社会整体教育的良性发展。但当前社会节奏加快,很多的家长在理念上认同但在行为上往往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缺乏有效沟通的。

比如今天的外出务工人员,本身受教育程度相较第一代外出人员有了极大的提高,而自身的一些经历也让他们意识到了家校联合,有效沟通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但具体到行动上肯定是赶不上那些陪在孩子身边的家长,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遗漏的,当然就算陪在孩子身边的专门陪伴孩子,随时抽空观察孩子与孩子沟通的毕竟是少数,双职工家庭尤其是特别忙的双职工家庭,在行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的。但这还好一些,可怕的是一些极端化现象的出现。父母知道家校联合、协调孕育对孩子的重要,但就是没时间与老师沟通,甚至没空搭理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看来“只要老师没有找我,那我的孩子就是没有问题的”。而子女呢,往往不太愿意主动找家长交流尤其是面对权威型的家长,当然就算孩子愿意可能也没找到恰当乃至碰面的时间,所以孩子如果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上处理得好,那他(她)还能找到倾诉的对象,然而出现这样现象家庭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的处理往往是有所欠缺的,所以烦恼、情绪易堆积,久了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心理问题了。

四、结语

今天的家校关系其实正是社会的缩影,好的家校关系更是教育的本质体现,家长、学生和老师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教育整体,时代在变化,观念在更新,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是慢的艺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的艺术,家长、学生和老师在关系中应该是平等的个体,平等地交流,平等地解决问题,但又应该给予孩子爱与包容,在爱与尊重中共同推动孩子的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显著.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04Z2.

[2]陈华进.加强与家长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

[3]李先军.家长参与:学校变革的应然选择[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