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委党校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过去五年,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人民群众在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新特点,我们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新特点,我们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信任度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极大提升。如何在促进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关心人民想要解决的切身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第一,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条件。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是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形成强大的物质基础有赖于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劳动者才有收入。只有生产发展了,国家才有充裕的财力用来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才能提高人们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各项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得到极大改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文化和思想素质,通过教育投入和支出形成人力资本从而推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可以扩大消费,通过扩大消费需求诱导投资需求,促进生产发展并形成以消费促进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二,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按照这一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遵循“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要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民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着力解决民生紧迫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积极扩大就业,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领域基础性制度,包括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让制度“红利”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与此同时,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形成良好的做好民生工作的社会预期。
第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是党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做好中国的社会治理,要吸收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有益经验,但绝不能复制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模式和路数;还要在社会治理的理念上推陈出新、有所突破,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更加充实、有保障、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充分体现党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其中共建是基础,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是关键,要求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将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式社会治理体系;共享是目标,要把握好社会治理的“投入—产出”“权利—义务”关系,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重点做好农村、西部、边疆、城镇等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的固本之策,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关键在落实。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性问题,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以钉钉子精神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要增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加强党委对社会治理的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二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三要兜住安全红线,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安全生产体系,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