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针刺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王丹

卢龙县蛤泊镇卫生院 河北 秦皇岛 066403



【摘要】目的:探讨采取中医针刺+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组纳入8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型的CAG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西药莫沙必利治疗,实验组予以针刺联合穴位埋线的中医治疗,对两组经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为期3个月的对症治疗,在胃痛、胃胀、便溏、纳呆各项症候积分上均是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实验组各项评分在治疗后均是较对照组治疗后更低(P<0.05);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实验组为2.50%,对照组为15.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刺+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弱型CAG有满意疗效,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刺;穴位埋线;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症候积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是胃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因此早期检出并予以科学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1-2]。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在对CAG的治疗上具有满意效果,基于此本次研究就探讨了对脾胃虚弱型的CAG患者,应用中医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80例确诊为CAG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均为脾胃虚弱性。将纳入研究的人员安全随机分组的原则做如下分组:实验组40例,该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3~65岁,平均(46.2±1.4)岁。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2~65岁,平均(45.9±1.3)岁。2组年龄、性别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为患者使用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规格5mg*24片),口服给药,每次1片,每天3次,在三餐前30min用药。

实验组则采取针刺结合穴位埋线的方式,具体如下:针刺取穴为足三里(双)、天枢(双)、内关(双)、上巨虚(双)、下巨虚(双)、中脘、关元穴,对穴位用蘸酒精的棉签消毒,用常规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进针,进针得气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在针灸后选择患者中脘、关元、天枢(双)、胃俞(双)、脾俞(双)、大肠俞(双)等穴位进行埋线,方法是用华佗牌可吸收缝线,操作者利用无菌镊子穿入7号注射针头,在针尖部位预留0.5cm的线,对穴位做消毒处理后操作者左手将患者穴周皮肤朝两侧按压以让穴周皮肤保持紧绷,右手则持注射针头迅速的刺入穴位,患者若主诉存在酸麻胀重的感觉,操作者用左手轻轻揉捏患者穴周皮肤,右手则缓慢将注射针头退出,操作过程需注意避免线头外露。完成埋线后借助消毒棉签对局部进行压迫止血,且对针孔应用止血贴进行覆盖,在穴位埋线后4h避免穴位碰水。针刺与穴位埋线的频率为1次/周。

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评估疗效。

    1.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数据采取SPSS21.0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症候积分

相较于治疗前,在经过治疗后两组各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实验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对比(5fa0f19bdc682_html_1b9fd59d7f624814.gif ,分)

组别

时间

胃痛

胃胀

便溏

纳呆


实验组

(n=40)

治疗前

2.01±0.41

1.75±0.43

1.71±0.41

1.73±0.43

治疗后

1.02±0.31*

0.86±0.15*

0.82±0.26*

0.91±0.27*

t

12.181

12.360

11.594

10.214

P

0.000

0.000

0.000

0.000


对照组

(n=40)

治疗前

2.04±0.42

1.74±0.42

1.73±0.42

1.71±0.42

治疗后

1.55±0.37

1.26±0.25

1.31±0.28

1.26±0.31

t

5.537

6.211

5.262

5.452

P

0.000

0.000

0.000

0.000

注:与对照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发生3例恶心呕吐、2例失眠、1例腹痛,总发生率为15.00%(6/40),实验组治疗期间仅出现1例失眠症状,总发生率为2.50%(1/40)。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上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14,P=0.048)。

3 讨论

常规针对CAG主要使用西医莫沙必利这一治疗药物,该药物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能够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刺激胃肠掉促进胃动力,改善胃肠道症状且影响胃酸分泌。中医对CAG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中医主要是将疾病纳入“胃脘痛”、“痞满”的范畴[3]。根据中医病机与辨证论治理念,本研究的实验组对脾胃虚弱型CAG治疗上,采取针刺结合穴位埋线的方式,结果显示在治疗后各中医症候积分上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中医辅助治疗疾病的效果满意及安全性高。针灸治疗可同双向调节胃电节律、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来对胃黏膜实施保护,促进损伤黏膜的修复,选穴上选择如内关穴为八脉交汇穴,配合足三里可起到宣统三焦气机及调节脾胃运化功能的作用。而针刺后穴位埋线则可起到较常规针刺更为强烈的针刺效应,穴位部位埋针有助于提高穴位兴奋性及传导性,发挥调和气血与疏通经络的功效,且穴位埋线上选择可吸收的风险也可起到良好组织相容性,使得局部炎症显著缓解,让CAG患者的症状尽早改善。

综上所述,针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中采取中医针灸联合穴位埋线的治疗方法,可取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婕,唐纯志,关凤仪.针刺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 西部中医药,2019,32(4):115-117.

[2]张玉红,马玲.针刺结合资生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世界中医药,2017,12(11):2760-2763.

[3]张革萍.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7,4(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