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血管瘤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小儿血管瘤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究

陈兴波

贵州省肿瘤医院, 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目的:研究系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血管瘤患者,对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8例小儿血管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49例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49患儿予以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疼痛、不良反应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血管瘤患者治疗中开展系统化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血管瘤;系统化护理;有效性;安全性;护理满意度

血管瘤是一种在婴幼儿阶段发病率较高的良性肿瘤,大数据显示发病率约为4%-5%,且女性患儿数量明显多于男性[1]。该病对幼儿身体健康、生长发育、外表美观均会产生一定影响:血管瘤易出现在患儿颜面、头颈、四肢、肩部位置,对外观美观度会产生影响;呼吸道血管瘤易引发患儿呼吸障碍,出现窒息、直至呼吸停止,导致患儿死亡;颅内血管瘤易引发突然脑出血,进而导致患儿智力障碍甚至威胁生命完全;合并卡梅现象的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随时可为患儿带来生命危险;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可能酿成无法抑制、终生生长的损害。同时,小儿患者的耐受能力及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在采取相应治疗手段的同时,应予以更为细致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8例小儿血管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男18例,女31例,年龄0.5-4岁,平均(2.05±1.12)岁;其中浅表型21例,深部型15例,混合13型。观察组:男17例,女32例,年龄0.5-5岁,平均(2.02±1.24)岁;其中浅表型22例,深部型16例,混合11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相一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例患儿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且在自愿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全程配合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49例患儿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协助患儿接受相关检查,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各项体征,遵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及指导。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开展系统化护理干预:①组建系统化护理工作组,安排资历及管理能力较强者为负责人,执行日常工作监督、协调工作;②制定系统化护理管理及考核制度,明确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并定期进行考评,行末位淘汰制(连续3次);③组织相关护理人员接受系统化护理培训,充分理解系统化护理的理念、重要性及方法;④根据患儿血管瘤位置调整体位,避免摩擦或压迫等刺激引发破溃、感染;⑤确保患儿身边始终有人陪伴,可配合音乐疗法,或在患儿身体及精神状态较好时做一些简单的游戏;⑥出院前详细安排出院计划,对注意事项进行一对一逐条讲解,并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后续随访或解答家属的各种疑问。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疼痛、不良反应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疼痛评估:根据面部表情疼痛量表法,共分6级,从快乐、一般、不适,到悲伤、哭泣、大哭;分别为无疼痛(0分),有一点疼(2分),轻微疼痛 (4分),痛感明显(6分),疼痛较严重(8分),剧烈疼痛(10分)。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感染、发热等;总发生率=(总例数-无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自制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分值≥95分为非常满意,85≤分值<95为满意,其它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SPSS20.0统计学软件;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5f9f9f11ca552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士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统计学意义成立标准: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疼痛情况

观察组疼痛评分(3.76±1.48)分低于对照组(5.89±2.35)分,P=0.0000,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系统化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疼痛情况;详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儿疼痛情况

组别

例数

疼痛评分(分)

对照组

49

5.89±2.35

观察组

49

3.76±1.48

t

/

5.3686

P

/

0.0000

2.2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16%)低于对照组(24.49%),P=0.0287,有统计学意义,代表系统化护理干预可以更为有效的控制不良反应发生;详见表2:

表2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

组别

例数

胃肠道反应(例)

感染(例)

发热(例)

总发生率(%)

观察组

49

3

1

0

8.16

对照组

49

6

3

3

24.49

χ2

/

/

/

/

4.7805

P

/

/

/

/

0.0287

2.3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满意率

观察组非常满意28例,不满意仅2例,总满意率(95.92%)高于对照组(71.43%),P=0.0010,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取得更多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3讨论

临床数据显示,大多数血管瘤发生于患儿出生1-3月期间,先天性血管瘤相对较少。依据病情发展进程,可将血管瘤分为增生期、静止期、消退期。少量患儿可能在经历了静止期后,逐渐自行消退,但大部分患儿无法自行完全消退,必须尽早接受治疗。一般自行消退的患儿预后较好,不会出现严重后遗症;需要治疗的患儿普遍采用口服普萘洛尔、局部注射治疗、局部冷冻、激光治疗、手术切除等方法。与成年人相比,幼儿的治疗依从性及耐受能力均较差,而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为复杂,很多患儿在治疗中会因疼痛、恐惧等原因哭闹不止,抗拒治疗,或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感染、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并予以更多的耐心,帮助患儿克服恐惧、配合治疗,从而尽早控制、缓解病情,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两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1=0.0000,P2=0.0287),且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010);说明系统化护理干预在疼痛程度、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常规护理,具备较好的临床可行性。在龚莹莹和丁瑞娟的研究中[2],更加细致、有针对性的护理不仅可以提高安全性,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与本研结论相一致。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系统化护理具有以下优点:①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专业技能,建立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提高护理团队整体质量;②护理措施更加个体化,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③高质量的护理干预能够增进护患关系,有利于争取到家属的信任和配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自主护理意识,从而减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系统化护理无论是管理方式还是护理方法均更为科学、有针对性,更加符合临床需求,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姝.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预防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24):182-183.

[2]丁瑞娟.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小儿血管瘤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美容,2016,6(1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