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勤务学院,重庆 401331
Lakoff & Johnson(1980)指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耐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通过语言的隐喻表达,我们可以窥探到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及思维差异。本文试图从时间隐喻的表述上研究中西方文化的时间隐喻概念差异,从文化的视角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更好地避免由于时间观造成的文化冲突,为跨文化交际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时间隐喻 时间观念
一、引言
时间概念作为构成世界的维度,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研究和讨论的主题。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曾经说过:“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往往传达了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于是中西方之间的时间观念自然就有了较大程度上的差异。
二、隐喻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通过熟悉的概念来对抽象概念进行表征的手段。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概念的存在是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和物理经验。时间隐喻指的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征时间, 即将别的语义范畴里的观念、表达、关系映射于时间范畴中, 从而获得对时间的理解和表征。 时间隐喻能使我们能够用较为简单的话语表达时间这一抽象复杂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能反映出隐喻使用者在理解时间这一概念时的认知方式
三、中西方时间隐喻的认知及观念差异
(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与“Time is money.””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时间的变化是与自然节律相协调的,是一种始终沿着自身做永远螺旋式运动的,如昼夜交替,季节的往复,植物周期生长,农时劳作更替,都有圆周式的去而复始的自身复归的周期性循环活动。于是,一切都处于循环往复之中,时间更是一样。在古代,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自然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流逝,于是就有了“钟鸣漏尽,更长漏永,日不移影”这些表达,还有被正式列入联合文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二十四节气”无不体现了农业社会文明对时间认知的深远影响。同时,中国传统的哲学时间观普遍认为,时间既是线性的,也是循环性的。从来时间进程的线性特征而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延绵性,时间是川流不止,生生不息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凸显了儒家始祖孔子对待时间流逝的态度:从容不迫,泰然处之,无惊恐之感。我们相信,今天没了,还有明天,时间是循环往复、源远流长的,时间是受人的支配而使用的。因此,中国人讲究人际关系与事物发展的水到渠成与和谐共存,在时间上就会相对显得富有。相比而言,美国人办事和做决定会更迅速果敢,他们不愿意浪费太多时间做决定或者付诸行动,办事风风火火。对美国人来说,直线时间观念是冷酷的,难以改变的。时间是不可逆转的,且最终会消失殆尽的。美国人有句座右铭:“Time is money.”时间和金钱被视为等价交换的实体,正因如此,美国人对待时间永远都在“budget it , save it, steal it, kill it, cut it, account for it; we also charge for it. It is a precious resource. Many people have a rather acute sense of the shortness of each lifetime.”从这些隐喻表达来看,时间可以让他们创造金钱。一旦制定了计划就不能改变,各种事情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生活也要受时间的严格控制。他们做事讲究计划,要求严格依照时间表办事,并且凡事做到准时不误。因此,预约是西方人普遍的社会习惯,并且越是重要的活动越是要提早约定计划好。与英美人交往时尤其如此,即使到最好的老外家串门也要事先打招呼, 否则便会打扰他们的私生活,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德国哲学家康德老人在写给老朋友威廉·彼特斯的信中曾写到:“在我看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康德,1779年3月)在实际生活中,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甚至愿意为了守时,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只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戴尔·卡耐基也曾说过:“如果你想要结交朋友和有影响力的人就要准时。任何人都喜欢和一个时间观念强、守时的人做朋友,因为这样的人必定是一个诚信的人。”
(二)着眼未来与缅怀过去
在时间观念上,农业社会的国家和人民总是缅怀过去,根据过去的经验从事劳作。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是把握现在,着眼未来,注重此时此刻的产品质量、销售目标等。“过去”取向的文化看重历史,他们崇拜祖先、
受宗教信仰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国家人们不重视过去更着眼将来,因此未来取向成了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在他们的心里,未来是可以驾驭的,或至少是可以受他们影响的,而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为更美好的未来做准备而已。他们坚信,往后看是死路一条,向前走则希望在拐角。西方人对于未来的那份执着,可以从著名诗人雪莱的诗句中体会:“你在何处,我们所恋慕的明天?不论老少、贫富、衰弱或者强健,我们总是透过欢乐,透过忧烦,无休止地寻觅着你的欢颜……”。另外,我们看现在的计时制度,比如电子表上的时间,中国是“年、月、日”,西方是“日、月、年”或者是“月、日、年”,这个细小的差别就说明西方人看问题的视角是不同的。西方的文学作品里,往往先描述人物特征,然后才将人物特征放进所处的特殊自然环境或场地,最后才引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章回体小说,则会首先讲所处的朝代和历史背景。另外,我们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采取的是往后看或过去取向,是生活在一个由传统所导向的社会里。我们对过去怀有鲜明的崇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和凭证。对于未来,我们深信它是深不可知、无法捉摸和难以预测的。例如中国熟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古为鉴可知兴衰” “前车之鉴”等都体现了崇尚先知、尊重历史、缅怀过去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法,是我们对外界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强大认知工具。受其社会形态、历史发展、哲学、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时间隐喻及时间观念各不相同。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增加,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在碰撞与融合应增进了解,彼此尊重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的文化冲突和误解现象。
参考文献
1 | .王寅,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作者简介:
姓名:刘怡玮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81.1
民族:汉
籍贯: 湖北应城
现任单位:陆军勤务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
职称:讲师
学位/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的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